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常服的意思、常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常服的解釋

(1).古指軍服。《詩·小雅·六月》:“四牡騤騤,載是常服。” 毛 傳:“常服,戎服也。”《左傳·闵公二年》:“帥師者受命於廟,受脤於社,有常服矣。” 杜預 注:“韋弁服,軍之常也。”

(2).通常之服。《南史·齊紀下》:“戎服急裝縛袴,上著絳衫,以為常服,不變寒暑。” 宋 蘇轼 《贈寫禦容妙善詩》:“幅巾常服儼不動,孤臣入門涕自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常服是漢語詞彙中指代日常穿着的非正式服裝的統稱。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解釋,常服指"平日所穿的便服,與禮服相對"(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該詞由"常"與"服"構成,"常"表日常、普通之意,"服"指衣物,組合後特指非禮儀場合的普通衣着。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漢語大詞典》引《禮記·曲禮》"君子無故不撤懸,士無故不撤琴瑟"注疏,顯示周代已形成常服與禮服的初步區分(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曆史文獻《新唐書·車服志》記載唐代官員常服為圓領袍衫,宋代《宋史·輿服志》則詳述士人常服用色與紋樣規制,印證其制度演變(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

現代漢語中,常服涵蓋三大類:職場常服(如西裝、襯衫)、家居常服(如T恤、運動裝)、特殊行業常服(如醫護工作服)。根據國家語委《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該詞適用範圍已擴展至描述"符合日常生活需求的普通着裝"(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常服”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兩層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一、古代軍服含義

  1. 起源與定義
    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六月》中“載是常服”,毛傳注為“戎服也”,即軍裝。春秋時期《左傳》記載“受脤于社,有常服矣”,杜預注解為“韋弁服,軍之常也”,指代軍隊常規作戰服飾。

  2. 形制特點
    南北朝時,《南史》描述齊帝“戎服急裝縛袴”作為常服,可見其設計以實用為主,適應戰場需求。

二、日常便服含義

  1. 廣義概念
    指代日常穿着的普通服飾,區别于禮服或特定場合服裝。如宋代蘇轼詩中“幅巾常服”即文人士大夫的日常裝束。

  2. 明代常服實例
    男子常穿長袍,女子着長裙或長袍,款式簡潔,色彩素雅(如深藍、黑色)。明代軍服亦屬此類,短衣長褲便于行動。

三、現代軍人常服

現代軍隊體系中,常服是軍人日常工作及一般禮儀場合的制服,特點包括:

“常服”核心特點是實用性與日常性,無論古今均強調適應頻繁活動需求,同時在不同場景下兼顧莊重感。需注意語境差異,避免混淆軍事與民用場景的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采絺誠善乘時乘勢龀歲侈鬭沖損村井膽娘殿後鬥陣非分之財豐靘浮筆浪墨賦比興高門大戶高人公們倆狗吠不驚鬼録回含晦名家鬥藉茅疾風甚雨激勸急痛攻心九大行星酒戰蠲酲刊貼可聽口堿廉穢笭箵林坰漫演沐浴蟠踞平刑貧懦勤練沙刼省衆適襯濕響失之毫厘,謬以千裡手卷束置高閣四友歲功宿愆恬然自足天墟吞聲飲泣脫網托物陳喻圍捕無疾而終小菜曉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