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土階的意思、土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土階的解釋

亦作“ 土堦 ”。土台階。指居室簡陋。《子華子·晏子問黨》:“ 嬰 聞之, 堯 不以土階為陋,而 有虞氏 怵戒於塗髹,其尚儉之謂歟?” 漢 邊讓 《章華賦》:“思 夏禹 之卑宮,慕 有虞 之土堦。” 唐 皇甫曾 《春和杜相公移入長興宅奉呈諸宰執》詩:“ 秦 官鼎食貴, 堯 世土階卑。” 宋 陸遊 《題齋壁》詩:“門前枯葉滿荒街,堂下殘蕪擁土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土階是漢語詞彙,指用泥土築成的台階,多用于形容古代簡陋質樸的建築形制或清貧的生活環境。以下從釋義、出處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土階(拼音:tǔ jiē)指以泥土堆砌而成的台階,常與“茅茨”并用(如“土階茅茨”),泛指簡陋的居所或樸素的生活環境。其核心含義包括:

  1. 建築形态:未經雕琢的土築台階,區别于石階、木階等精緻建材。
  2. 象征意義:象征樸素、節儉的生活方式,多見于上古帝王或隱士的居所記載。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315頁。

    參考鍊接:現代漢語詞典線上版


二、典籍出處與用例

  1. 《史記·太史公自序》:

    “墨者亦尚堯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翦。”

    釋義:墨子推崇堯舜德行,描述其居所僅有三尺高堂、三級土階,茅草屋頂不加修剪,體現簡樸之風。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1959年。

  2. 《後漢書·逸民傳》:

    “土階茅茨,匪雕匪飾。”

    釋義:以土為階、茅草為頂,不加雕琢裝飾,形容隱士清貧自守的居所。

    來源:中華書局《後漢書》,1965年。


三、文化内涵與引申

“土階”在傳統文化中承載兩層深層意義:

  1. 德政象征:上古聖王(如堯舜)以土階茅屋彰顯節儉愛民,如《漢書·藝文志》稱“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茅屋土階”。
  2. 隱逸意象:文人常用“土階苔藓”“土階生綠”等意象,寄托淡泊名利、歸隱自然的情懷。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21年,第2卷,第1012頁。

    參考鍊接:漢語大詞典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1478頁。

網絡擴展解釋

“土階”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土階(拼音:tǔ jiē)指用泥土砌成的台階,常用來形容居所簡陋、生活簡樸。其核心含義包含:


二、詳細解釋

  1. 詞源與構造

    • 源自古代建築形式,“土階”為夯土築成的台階,“茅茨”指茅草屋頂,合稱“茅茨土階”。
    • 常見于描述上古帝王或賢者崇尚節儉的文獻,如《周書·武帝紀下》:“上棟下宇,土階茅屋”。
  2. 文化内涵

    • 象征簡樸的生活方式,常用于贊美不尚奢華的品德。例如唐代杜甫詩句“寂寞想土階”,暗含對清廉的推崇。
    • 與“雕梁畫棟”“高樓大廈”形成鮮明對比。

三、出處與用例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土階”既指具體的泥土台階,也引申為居所簡陋或生活簡樸的象征,多見于古文和詩詞中。如需更多用例,可參考《周書》《子華子》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涼衫寶軸敝绨惡粟參咎蠶山常操槎枿讒铄讒陷逞刑吃喝玩樂辍舂滴淋對等飛廉鳳鷄鬲昆耕者有其田共牢苟且關補鼓兒詞過歲還流恒诰黃渲渲疆略降辱極颠靜攝晶狀體謹聽具劍倥偬匡懼寬挺窺察老大晌連謀利害相關祿馬密蔭目不識書難說話南條骈語挈扶奇貨覃平确訊穣人色澤傻漢時不可失同學録外營頑奴委仗嗚唈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