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商纣 的谀臣。《孟子·滕文公下》:“驅 飛廉 於海隅而戮之。” 趙岐 注:“ 飛廉 , 紂 諛臣。” 明 康浚川 《新水令·送康對山太史歸田》套曲:“卻怎生 飛廉 諂佞偏榮富?” 章炳麟 《讀郭象論嵇紹文》:“藉令 紹 為世臣,與其君無鋒芒小怨,其死特比肩于 飛廉 ,賢不足卲。”
(2).風神。一說能緻風的神禽名。《楚辭·離騷》:“前 望舒 使先驅兮,後 飛廉 使奔屬。” 王逸 注:“ 飛廉 ,風伯也。” 洪興祖 補注:“《呂氏春秋》曰:‘風師曰 飛廉 。’ 應劭 曰:‘ 飛廉 ,神禽,能緻風氣。’” 元 薩都剌 《中秋月夜泛舟于金陵石頭城》詩:“ 秦淮 流水西復東,倒涵天影磨青銅。 飛廉 掃空出海月,明珠飛入琉璃宮。” 清 吳偉業 《八風詩·東北風》:“ 飛廉 熛怒向人間, 徐福 求仙恨未還。”
(3).古代傳說中的動物名。《淮南子·俶真訓》:“騎飛廉而從敦圄。” 高誘 注:“飛廉,獸名,長毛有翼。”
(4).宮觀名。《三輔黃圖·觀》:“ 飛廉觀 在 上林 , 武帝 元封 二年作。 飛廉 ,神禽能緻風氣者,身似鹿,頭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 武帝 命以銅鑄置觀上,因以為名。”《後漢書·馮衍傳下》:“陵 飛廉 而太息,登 平陽 而懷傷。”
飛廉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核心義項,均具有文獻依據:
《楚辭·離騷》首次記載:“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東漢王逸注:“飛廉,風伯也。”指代掌管風力的神祇。其形象多與“箕星”“鹿身鳥首”關聯,如《史記·孝武本紀》引《風俗通義》:“風師者,箕星也,主簸物,能緻風氣。”此義項為古代文學經典意象,象征自然力量。
來源: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楚辭章句》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
《孟子·滕文公下》載:“驅飛廉于海隅而戮之。”趙岐注:“飛廉,纣谀臣。”指商纣王大臣飛廉(又作“蜚廉”),以善走著稱。《史記·秦本紀》詳述其事迹:“蜚廉生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後世引申指代助纣為虐者。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孟子譯注》
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史記》原文庫
指菊科植物“絲毛飛廉”(Carduus crispus),見于《中國植物志》。因其莖葉具刺毛,果實冠毛如羽,隨風飄散得名。明代《救荒本草》稱:“飛廉生荒野中……葉似苦苣,莖有刺。”今為中藥藥材,具散瘀止血功效。
來源: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線上數據庫
來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電子版
以上釋義均依據權威典籍及學科标準,涵蓋文學、曆史、植物學三重視角,體現漢語詞彙的多維文化内涵。
“飛廉”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風神
飛廉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風神,常與雨師等自然神并列。如《楚辭·離騷》提到“後飛廉使奔屬”,王逸注其為“風伯”。另有說法認為飛廉是一種能“緻風氣”的神禽,形似鹿、頭如雀、身有豹紋,尾部似蛇。
神獸
《淮南子》記載飛廉為“長毛有翼”的獸類,常作為仙人坐騎。
商纣王的谀臣
飛廉(亦作“蜚廉”)是商纣王的大臣,其子惡來以勇力著稱,父子二人均為秦國、趙國國君的先祖。周武王伐纣後,飛廉被驅逐至海邊處死。
菊科草本植物
飛廉(學名:Carduus nutans)是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莖具縱棱和針刺,花紫色,分布于中國新疆、歐洲、北非等地。其藥用價值包括治療骨節酸痛、鼻血等症,外敷可消炎;幼株可作飼料。
“飛廉”一詞涵蓋神話、曆史、植物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更深入的曆史文獻或植物學資料,可參考《孟子》《楚辭》《三輔黃圖》等古籍或植物志。
暴虎馮河抃舞并耕孛籃不置長須主簿昶衍成哀城湍沉浸春閨詞峯詞庭當不住的留的立甸役釣幾鬥量筲計杜荊州遌顔飯米番字奉循富平個把根體過省孤屠驩呼花稍婚妻騞擘祜休剪荷包盡多就殲捐軀殉國踞齒枯犷攔約罍樽煉焦利建利令志惛民徒撚訣蟠石樸壹屏風疊怯場祈請使齊同三北舍敬蓍舊壽康文簡弦箭下愚不移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