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任命官吏而後禀報吏部。《魏書·尒朱榮傳》:“曾關補 定州 曲陽縣 令,吏部尚書 李神儁 以階懸不奉,别更拟人。”《資治通鑒·梁武帝中大通二年》:“ 榮 嘗關補 曲陽縣 令。” 胡三省 注:“關補者,先補授而後關吏部。”
“關補”是中國古代官員任命制度中的一種特殊程式,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官員在未獲得吏部正式審批前,先被上級任命到某個職位,之後再補報吏部備案。這種流程常見于需要快速填補職缺的緊急情況。
制度出處與運作方式
該詞最早見于《魏書·尒朱榮傳》和《資治通鑒》的記載,例如尒朱榮曾直接任命曲陽縣令,但吏部尚書因程式不合規而拒絕承認。元代史學家胡三省在注解中明确:“關補者,先補授而後關吏部”,說明其本質是“先斬後奏”的權宜措施。
曆史實例與争議性
由于繞過了吏部的常規審核流程,關補常引發中央與地方權力沖突。例如《魏書》記載的案例中,吏部以“階懸不奉”(品級不符)為由駁回任命,并重新拟定人選,反映出該制度在實際操作中的矛盾。
相關延伸
這類特殊任命方式多出現在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體現了當時官僚體系在效率與制度規範間的平衡需求。現代研究中,該術語常被用于分析古代官員選拔制度的彈性機制。
如需進一步考證原始文獻,可參考《魏書》卷七十四或《資治通鑒·梁紀》。
《關補》是一個漢語詞語,可以拆分為關和補兩個字。它的主要意思是提前給予幫助,補助或支援。
《關補》的部首是關,它位于左側,表示“關系”或“關聯”。其餘部分為補。
關的筆畫數為6,補的筆畫數為7。
《關補》一詞來源于古代的輔助施舍制度,即“關菜補(guān cài bǔ)”。關,指官府;菜,是指糧食或其他物資;補,表示幫助或支援。關菜補制度是指官府提前給予民衆一定數量的糧食或物資,以解決基本生活需求。
《關補》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關補。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關的寫法為閞,補的寫法為補。
1. 在災害發生後,政府及時提供了關補,使災民得到幫助。
2. 這個項目得到了大量的關補,能夠順利進行。
相關的組詞有關懷、關注、關心、補助、補充等。
關照、關涉、關照、關聯。
丢棄、忽視、疏離、割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