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識書的意思、目不識書的詳細解釋
目不識書的解釋
謂讀書很少或沒讀過書;不甚識字或不識字。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六:“ 李士寧 者, 蓬州 人,自言學多詭數,善為巧發奇中,目不識書,而能口占作詩,頗有才思。”亦作“ 目不知書 ”。 清 侯方域 《豫省試策一》:“ 後趙 石勒 目不知書,然常使人讀《漢書》, 勒 卧聽之。”參見“ 目不識丁 ”。
詞語分解
- 目的解釋 目 ù 眼睛:目光。醒目。曆曆在目。目指氣使(用眼光和氣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驕橫傲慢的神志。亦作“頤指氣使”)。 看,視:目語。目論(喻沒有自知之明或淺陋狹隘的見解)。 想要達到的地點、境地或想要得
- 書的解釋 書 (書) ū 成本的著作:書籍。書刊。書稿。書香。書卷氣(指在說話、作文、寫字、畫畫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讀書人的風格)。書生氣(指讀書人脫離實際的習氣)。 信:書信。書劄。書簡。書函。 文件:證書。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
“目不識書”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釋義
指讀書很少或沒讀過書,形容人識字有限或完全不識字,常用于貶義語境。
出處與典故
- 最早出自宋代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六:“李士甯者,蓬州人,自言學多詭數,善為巧發奇中,目不識書,而能口占作詩,頗有才思。”。
- 清代侯方域《豫省試第一》中亦用“目不知書”表達相似含義。
結構與用法
- 拼音:mù bù shí shū
- 語法:主謂式結構,作謂語、定語,多用于描述文化水平低的人。
- 感情色彩:含貶義,但需結合語境(如司馬光例中隱含對“口占作詩”能力的對比)。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目不知書(強調相同含義,但部分文獻中感情色彩略有差異)。
- 反義詞:學富五車、博學多才。
例句與延伸
- 古籍例句:“伯之目不識書,一切予奪,俱取決幕僚。”
- 現代用法:可形容未接受系統教育或文化基礎薄弱者,如“他雖目不識書,卻精通民間技藝”。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演變或完整文獻出處,可參考《涑水記聞》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目不識書》的意思
《目不識書》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個人不識字、不懂得讀書知識,表示對知識的無知和不重視。
拆分部首和筆畫
《目不識書》這個成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分:
- 目:表示眼睛,屬于中文“目”部首,有五畫。
- 不:表示否定、不會,屬于中文“一”部首,有四畫。
- 識書:表示懂得讀書、識字,屬于中文“言”部首,有八畫。
來源和繁體寫法
《目不識書》最早出自《齊民要術·利法》一書,後來成為常用的成語。在繁體字中,這個詞是「目不識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目」的形狀更像一個立體凸起的眼睛,而不是現代中文字體的平面形式。而「不」和「識」都有一些變體,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會有不同的書寫形式。
例句
他是個目不識書的人,對文化知識一竅不通。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目瞪口呆、目空一切、目不轉睛
近義詞:不識時務、無知無識
反義詞:博學多識、視野開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