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rift along]∶隻顧眼前,得過且過
苟且偷安
(2) [carelessly;perfunctorily]∶敷衍了事;馬虎
因循苟且
他做翻譯,一字一句都不敢苟且
(3) [improper]∶不正當的(多指男女關系)
(1).隻圖眼前,得過且過。 晉 陸機 《五等論》:“為上無苟且之心,群下知膠固之義。” 宋 王安石 《答司馬谏議書》:“人習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衆為善。”《水浒傳》第二十回:“今日山寨,天幸得豪傑相聚,大義既明,非比往日苟且。” ********* 《興中會宣言》:“ 中國 積弱,非一日矣!上則因循苟且,粉飾虛張,下則蒙昧無知,鮮能遠慮。”
(2).不循禮法。 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二》:“夫 秦 滅先聖之道,為苟且之治,故立十四年而亡。” 晉 幹寶 《晉紀總論》:“樹立失權,託付非才,四維不張而苟且之政多也。”《古今小說·單符郎全州佳偶》:“君子進退當以禮,不可苟且,以傷雅道。”
(3).隨便,馬虎,敷衍了事。 唐 劉知幾 《史通·忤時》:“今監之者既不指授,修之者又無遵奉,用使争學苟且,務相推避。”《朱子語類》卷一一九:“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戰之機,須是遇事時便與克下,不得苟且放過。”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聲容·習技》:“若知歌舞二事,原為聲容而設,則其講究歌舞,有不可苟且塞責者矣!” 朱自清 《短詩與長詩》:“作者必以為不過兩三行而已,何須費心别擇?不知如無甚意義,便是兩三行也覺贅疣;何能苟且出之呢?”
(4).勉強。 清 顧炎武 《歲暮》詩:“流離三十年,苟且圖飽煖。”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紅玉》:“幸鄰人憐餽食飲,苟且自度。”
(5).不正當的男女關系。《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俦》:“我隻要委曲周全你家主一樁大事,并無欺心。若有苟且,天地不容。” 周立波 《掃盲志異》:“等到稍微定定神,他的頭一個心思是要沖進房間去,捉奸捉雙,親手拿住這對苟且的男女,好去打官司。”
“苟且”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ǒu qiě,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苟且”一詞涵蓋生存态度、行為方式及道德評價,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核心在于“缺乏原則性的妥協”,既可指消極的生活狀态,也可批判違背規範的行為。
苟且(gǒu qiě)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一種行為不擇手段、粗糙而勉強的狀态或表現。它主要表示對事物要求不高,即盡力做到或勉強應付的意思。
苟且的拆分部首為艹(草字頭部首),苟且的總筆畫數為9。
苟且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漢語中的“苟活”和“苟安”等詞語,意為勉強生存和勉強安穩。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苟且」。
在古時候,苟且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隻是在字形上有一些變化,例如「苟」的舊字形是「苟」,「且」的舊字形是「且」。
1. 他整天苟且地度日,毫無追求和目标。
2. 這個産品的做工粗糙,怎麼能苟且地推向市場呢?
3. 他選擇了苟且地妥協,以求得生存。
1. 苟且偷生 2. 苟且求活 3. 苟且偷安 4. 苟且群居
1. 勉強 2. 嘗試 3. 偷工減料
1. 講究 2. 講求 3. 認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