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懼。《禮記·禮器》:“年雖大殺,衆不匡懼。” 鄭玄 注:“匡,猶恐也。” 陸德明 釋文:“同恇懼,音匡。” 孔穎達 正義:“天下之衆,不恐懼也。” 明 楊慎 《升庵經說·禮記·禮器》:“匡,注與恇同,恐也。 慎 按,匡音慌。《管子》有《大匡》、《小匡》,皆言救荒之事。字書作匡攘,蓋匡張攘亂,今俗猶有此言。”
“匡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進行解讀,存在兩種主要解釋方向:
在《禮記·禮器》中記載:“年雖大殺,衆不匡懼”,此處鄭玄注解“匡,猶恐也”,孔穎達進一步解釋為“天下之衆,不恐懼也”。這說明在先秦文獻中,“匡懼”與“恇懼”相通(“恇”意為恐懼),發音相近(kuāng jù),整體表示恐懼、驚慌的含義。這一用法在明代楊慎的《升庵經說》中也有延續。
現代權威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強調“匡”與“懼”的字面組合:
《匡懼》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糾正恐懼、消除憂慮。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匡(kuāng)和懼(jù)。
匡的部首是匚(fāng),總共有5畫;懼的部首是心(xīn),總共有9畫。
《匡懼》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在漢字結構上沒有衍生出繁體字。
根據古代漢字研究,匡的古代寫法為“⿱叨╳力”,懼的古代寫法為“⿱卓心”,其中“⿱”表示左右結構,其它符號代表筆劃。
1.他希望能得到朋友的建議,來匡懼他現在的擔憂。
2.困擾着他的内心的不安,在好友的幫助下得到了一定的匡懼。
匡正、拒懼、匡扶、疑懼、自懼、循規蹈矩。
近義詞:糾正、消除、解除。
反義詞:憂慮、恐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