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匡懼的意思、匡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匡懼的解釋

恐懼。《禮記·禮器》:“年雖大殺,衆不匡懼。” 鄭玄 注:“匡,猶恐也。” 陸德明 釋文:“同恇懼,音匡。” 孔穎達 正義:“天下之衆,不恐懼也。” 明 楊慎 《升庵經說·禮記·禮器》:“匡,注與恇同,恐也。 慎 按,匡音慌。《管子》有《大匡》、《小匡》,皆言救荒之事。字書作匡攘,蓋匡張攘亂,今俗猶有此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匡懼”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構詞語素角度進行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記載,“匡”本義為盛物竹器,後引申出“糾正”“救助”等義項;“懼”指“恐懼”“戒懼”,《說文解字》釋為“恐也”。二者組合後,“匡懼”可理解為:因心懷戒懼而欲求匡正,多用于描述人在面臨危機時的審慎态度與自我修正意識。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可見于《春秋左傳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中“匡懼而修德”的用例,指諸侯國因畏懼天災人禍而整饬内政。現代漢語中雖已鮮見使用,但在特定語境下仍可保留其古漢語特質,適用于表達“戒慎恐懼以正言行”的語義層次,與《禮記·中庸》提出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的修身理念存在内在關聯。

網絡擴展解釋

“匡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進行解讀,存在兩種主要解釋方向:

一、古籍中的傳統釋義(表“恐懼”)

在《禮記·禮器》中記載:“年雖大殺,衆不匡懼”,此處鄭玄注解“匡,猶恐也”,孔穎達進一步解釋為“天下之衆,不恐懼也”。這說明在先秦文獻中,“匡懼”與“恇懼”相通(“恇”意為恐懼),發音相近(kuāng jù),整體表示恐懼、驚慌的含義。這一用法在明代楊慎的《升庵經說》中也有延續。

二、現代詞典的衍生釋義(表“糾正懲戒”)

現代權威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強調“匡”與“懼”的字面組合:


使用注意

  1. 語境區分:在古籍或考據場景中,優先采用“恐懼”本義;現代引申義多用于強調道德教化。
  2. 通假現象:古籍中“匡”常通“恇”(《管子》中的“大匡”即指救荒措施),需結合文本背景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班白禀服冰炭不同器蠶縷杵糠辍食皴皰村胥躭翫地價砥志研思對薄公堂遏過訪求傀偉鼓亂國疾寒林筍出橫豎華光皦鏡皦日矯手嬌荑擊鏡景天軍工廠龛敵考落哭喪棒離本裂破醴酪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門獎男兒兩膝有黃金牛骥同槽婆羅門咒齊給窮坑跫響空谷柔雌勝覽升陽殿神箭蘇綉泰山壓頂恬靖天珍吐白突杌萬紐于甕牖無益下店纖缟相近鄉老書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