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恒訓。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诏策》:“優文封策,則氣含風雨之潤;敕戒恆誥,則筆吐星漢之華。”
“恒诰”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éng gào,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釋:
“恒诰”由“恒”(意為永久、不變)和“诰”(指古代帝王或官府的訓誡文告)組成,最初指長期有效的訓誡或法令。但在實際文獻中,該詞更偏向“恒訓”之意,即常規的教導或訓示。
詞義來源
使用場景
“恒诰”可理解為長期奉行的訓示或規範,常見于古代文獻的敕令文告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心雕龍》原文或權威詞典。
《恒诰》是指一種持續有效的皇家命令或法令。它代表着皇帝的權威和統治力,有着不可撤銷的意味。
拆分部首:心、讠、告。
拆分筆畫:12畫。
《恒诰》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春秋左傳·定公十九年》中,後來成為專指皇帝的敕令。
《恒诰》的繁體字為「恆誥」。
在古代,「恒诰」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變化。比如,「恆」部分可能會寫作「恒」,「誥」部分可能會寫作「诰」。寫法的變化主要受當時書法風格和個人習慣的影響。
1. 皇帝下達一道恒诰,要求全國各地執行。
2. 古代皇帝常常用恒诰來表達自己的意志和命令。
1. 恒久:表示持久、長久的意思。
2. 诰命:表示君主的命令和旨意。
3. 恒心:表示堅定不移的心意。
1. 敕令: 表示君主下達的命令或法令。
2. 旨意:表示君主的意旨和要求。
1. 撤銷:表示廢除、取消。
2. 取消:表示使無效、終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