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恒诰的意思、恒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恒诰的解釋

猶恒訓。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诏策》:“優文封策,則氣含風雨之潤;敕戒恆誥,則筆吐星漢之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恒诰”是由“恒”與“诰”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屬于古代漢語詞彙範疇。《漢語大詞典》中,“恒”本義為長久、持久,《說文解字》釋為“常也”,如《詩經·小雅》中“如月之恒”即取此義;“诰”則為古代帝王或朝廷頒布的告誡性文告,《尚書》中《大诰》《康诰》等篇目即屬此類文體,具有訓誡、宣導的權威性。

結合二字,“恒诰”可理解為長期有效的官方訓示或告誡,多指代古代統治者通過正式文書形式發布的、具有持續約束力的政令。例如《尚書·周書》中記載的诰命,往往以“天命不易”為核心,強調政令的恒常性與合法性。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用,但在研究古代典章制度或文獻時仍具學術價值。

需注意,“恒诰”一詞未見于當代通用詞典,其釋義需結合《古代漢語詞典》及《十三經注疏》等典籍中的用例進行考據,以保證詞義解釋的準确性。

網絡擴展解釋

“恒诰”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éng gào,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恒诰”由“恒”(意為永久、不變)和“诰”(指古代帝王或官府的訓誡文告)組成,最初指長期有效的訓誡或法令。但在實際文獻中,該詞更偏向“恒訓”之意,即常規的教導或訓示。


詳細解釋

  1. 詞義來源

    • 根據《文心雕龍·诏策》記載(南朝梁·劉勰):“敕戒恒诰,則筆吐星漢之華”,表明“恒诰”用于帝王敕令、告誡類文書中,強調其文辭莊重、效力持久。
    • 部分學者将其解釋為“恒訓”,即長期奉行的規範或教誨。
  2. 使用場景

    • 多出現于古代官方文書或典籍中,如诏書、策令等,體現權威性和規範性。

權威性辨析


“恒诰”可理解為長期奉行的訓示或規範,常見于古代文獻的敕令文告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心雕龍》原文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百不知白俄羅斯包席才蓺昌庭趁課塵羽吃喜抽陀螺吹呴存折打稽打下手鬥而鑄兵高慢攻說骨剌剌橫眉竪目貛郎輝音禍在旦夕兼程并進精鐵寄售卷頭語開夥科戒科長略綽連标連裡竟街蠻盒冒火夢鳥猛銳門緒磨砺以須木城鬧腮胡年間凝鍊七等清調然乃遶梁歌荛豎仁參賞接上下平贍裕士農工商水波疏牾天網恢恢頹喪翫愒文劄問辠箫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