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靜攝的意思、靜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靜攝的解釋

(1).靜養。 明 吳寬 《湯媪傳》:“此媪善施湯液,為功湧泉,人安可不務靜攝乎哉。” 清 曾國藩 《與李眉生書》:“閣下重聽之恙,已全癒否,如尚未癒,除酌服補劑外,似宜常常看此二書,以資靜攝。”

(2).特指帝王不臨朝視事。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大内規制紀略》:“又 神廟 靜攝久,凡冬年聖節,閣臣詣 仁德門 外行禮。”《明史·王家屏傳》:“陛下又深居靜攝,朝講希臨。” 清 戴名世 《左忠毅公傳》:“臣非不知陛下靜攝日久,而悅社稷自不得悅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靜攝”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傳統文化意蘊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安靜的狀态調節身心,達到養生的目的。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靜”意為安定、平和,“攝”指收斂、調理,合指“靜養調息”,多用于醫學或養生語境。例如清代醫書《醫宗金鑒》提到“病後需靜攝月餘”,強調靜養對恢複健康的重要性。

從詞源學角度,“靜攝”最早見于道家典籍,如《莊子·刻意》中“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雖未直接使用該詞,但已蘊含動靜調養生理念。後世醫家如張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此概念引入醫學領域,提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内守,病安從來”,成為“靜攝”理論的重要思想來源。

該詞在具體語境中有三層引申義:

  1. 生理調養:指通過減少活動、保持情緒穩定促進身體康複,常見于中醫醫囑
  2. 心理修持:如朱熹《近思錄》所言“主靜以立人極”,強調精神層面的澄明狀态
  3. 環境要求:傳統建築學中“靜攝之地”特指幽靜宜居的處所,見于《園冶》對園林設計的論述

現代《中醫藥學名詞》将其定義為“通過調控情志活動配合藥物治療的養生方法”,這一解釋既延續了古典醫學智慧,也符合當代健康管理理念。需要注意的是,“靜攝”不同于完全靜止,正如《黃帝内經》所述“形勞而不倦”,強調動靜有度的平衡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

“靜攝”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一、基本釋義


二、詳細解釋與文獻例證

  1. 靜養

    • 明代吳寬《湯媪傳》中提到:“人安可不務靜攝乎哉”,強調靜養的重要性。
    • 清代曾國藩在書信中建議通過閱讀書籍輔助靜養,體現修身養性的理念。
  2. 帝王不臨朝

    • 《明史·王家屏傳》記載:“陛下又深居靜攝,朝講希臨”,描述帝王暫停政務的狀态。
    • 明代劉若愚的《酌中志》也提到帝王因“靜攝”而減少公開活動。

三、使用場景與近義詞


四、補充說明

現代偶見“靜攝”被引申為“安靜地拍攝”(如),但此用法未被傳統詞典廣泛收錄,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傍顧幫耧鮑家詩徧安冰雪節布服長紅楚國夢垂誡丹砂訣貂珠地金嘟嘟方舸非斥婦德浮響剛卯根本智狗加觀音柳鼓歌國主蒿憂紅茶荒颣鹄卵簡緩京都八景驚位絕緣鯉素露跣面如冠玉平明謙毖牽留屈然趨鄉熱忽辣仍疊若許繩技石烈水提順水魚松軟貪溺提抱通行證頹法脫發杌凳瞎胡鬧相掩弦韋枭族協句西鹣東鲽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