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or and lustre] 顔色和光澤
嵌岩窦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異。——陸遊《過小孤山大孤山》
(1).顔色和光澤。《淮南子·俶真訓》:“譬若 鐘山 之玉,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 清 李漁 《憐香伴·賜姻》:“全不俟膏沐為容,這色澤自如油。” 葉聖陶 《倪煥之》六:“實在是無可比拟的處女所獨有的色澤。就是這點色澤,她們已足夠驕傲一切。”
(2).比喻華麗的辭采。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士以簡慢歙習舒徐相尚,文章以風容色澤放曠精清為高。” 劉師培 《論近世文學之變遷》:“若夫旨乖比興,徒尚麗詞,朝華已謝,色澤空存,此其弊也。”
“色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指物體表面呈現的顔色和光澤的結合體,既包含色彩屬性,也包含光反射帶來的明亮度特征。例如:
最早見于《淮南子·俶真訓》:“譬若鐘山之玉,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用玉石經高溫仍保持顔色光澤的特性,比喻品德堅貞。宋代陸遊《過小孤山大孤山》中“色澤瑩潤”描述岩石質感。
在文學語境中可比喻辭藻的華麗,如唐代元稹将文章辭采比作“色澤”。清代李漁《憐香伴》用“色澤自如油”形容人物容光煥發。
注: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側重點可能變化,實物描述多強調視覺特征,文學比喻則側重修辭效果。
色澤是一個漢字詞彙,指的是物體表面的顔色和光澤。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色和澤。
色的部首是⾊,共有6畫;澤的部首是氵(水的偏旁),共有3畫。
色澤一詞的來源非常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在漢字的發展過程中,有一部分字形演變成了繁體字,色澤也是如此。在繁體中,色的字形是⾒而澤的字形是澤。
在古代,色澤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在部分古籍和古代印章上,色澤的字形可能是⾷而⾓。
1. 這件衣服雖然色澤鮮豔,但質地卻不好。 2. 這幅畫的色澤非常柔和,給人一種甯靜的感覺。
色澤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各種詞語,例如:色彩、顔色、光澤、明亮等。
色澤的近義詞包括:色彩、顔色、光澤、明亮、亮麗等。
色澤的反義詞有:暗淡、無光、晦暗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