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十二時的意思、十二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十二時的解釋

(1).古時分一晝夜為十二時,以幹支為記。《左傳·昭公五年》 杜預 注有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映、晡時、日入、黃昏、人定等名目,雖不立十二支之目,但已分十二時。至以十二支記時,《南齊書·天文志》始有之。參閱 清 趙翼 《陔馀叢考·一日十二時始于漢》、 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昭公五年》“十時”注。

(2).猶言一晝夜,全天。 唐 王維 《送楊長史赴果州》詩:“鳥道一千裡,猿啼十二時。”《宋史·葛邲傳》:“十二時中,莫欺自己。”

(3).詞牌名。亦稱“ 十二時慢 ”。 宋 鼓吹四曲之一,雙調或三段,有平韻、仄韻兩調,四體。又為《憶少年》的别名,雙調四六或四七字兩體。

(4).曲牌名。屬南曲商調。字數與詞牌不同。用作引子。另南曲曲牌《尾聲》一般為十二闆,故亦有《十二時》之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十二時是中國古代計時體系中劃分晝夜為十二等份的傳統制度,每個時段稱為“時辰”,對應現代兩小時。這一概念源于商周時期對太陽運行規律的觀察,後與地支系統結合形成完整體系。

核心定義

《漢語大詞典》指出,“十二時”是古代将一晝夜分為夜半、雞鳴、平旦等十二個時段的總稱,每個時辰以地支命名(子、丑、寅等),始于子時(23:00-1:00),終于亥時(21:00-23:00)。這種劃分法在《史記·曆書》中已有雛形,至漢代正式定型。

時辰名稱與文化關聯

據《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各時辰名稱與生活場景密切相關,例如:

學術研究進展

現代學者通過出土文物(如漢代銅漏)證實,十二時制在秦漢時期已配備專用計時器具。《時間簡史:中國古代曆法研究》指出,這種劃分法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其精确性達到±15分鐘的誤差範圍。

網絡擴展解釋

十二時是中國古代将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段的時間制度,每個時辰約等于現代兩小時。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概念
    十二時起源于先秦時期,以地支(子、丑、寅等)命名,并與自然現象、生活作息結合,形成夜半、雞鳴、平旦等十二個特定名稱。每個時辰對應現代時間的兩小時,例如:

    • 子時(23:00-01:00):夜半
    • 卯時(05:00-07:00):日出
    • 午時(11:00-13:00):日中。
  2. 曆史演變

    • 最早記載見于《左傳·昭公五年》,杜預注中列舉了十二時名稱,但未用地支标記。
    • 地支與時辰的對應關系在《南齊書·天文志》中正式确立。
  3. 應用場景

    • 文學象征:如唐代王維詩句“猿啼十二時”,借指全天時間。
    • 中醫理論:十二時對應人體經絡運行,如子時膽經當令,強調養生與時辰的關系。
  4. 其他含義
    在戲曲中,“十二時”亦指南曲商調曲牌名,或指十二闆的《尾聲》。

如需完整時辰對照表或中醫具體應用,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朋謗論幫主畚梮侪侶陳修赤土國楮穎磁性箪瓢屢空登覆殿院斷谳繁陰撫控供詞公寓鈎陳寒泉之思鎬宴假道學假而建儲兼山假使扃鑰軍角孔子誇奇袴鞾蠟子樂而不厭亮達林阿亂談鹿麛邏守螺紋麥粒腫駡山駡海枚子飄色遒文儒謹儒史爽邁疏導稅單順禮貪幸頭秋頭稍自領未風先雨葦笥渥漉鄉論小拱銷貨小汙下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