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時分一晝夜為十二時,以幹支為記。《左傳·昭公五年》 杜預 注有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映、晡時、日入、黃昏、人定等名目,雖不立十二支之目,但已分十二時。至以十二支記時,《南齊書·天文志》始有之。參閱 清 趙翼 《陔馀叢考·一日十二時始于漢》、 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昭公五年》“十時”注。
(2).猶言一晝夜,全天。 唐 王維 《送楊長史赴果州》詩:“鳥道一千裡,猿啼十二時。”《宋史·葛邲傳》:“十二時中,莫欺自己。”
(3).詞牌名。亦稱“ 十二時慢 ”。 宋 鼓吹四曲之一,雙調或三段,有平韻、仄韻兩調,四體。又為《憶少年》的别名,雙調四六或四七字兩體。
(4).曲牌名。屬南曲商調。字數與詞牌不同。用作引子。另南曲曲牌《尾聲》一般為十二闆,故亦有《十二時》之稱。
十二時是中國古代将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段的時間制度,每個時辰約等于現代兩小時。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概念
十二時起源于先秦時期,以地支(子、丑、寅等)命名,并與自然現象、生活作息結合,形成夜半、雞鳴、平旦等十二個特定名稱。每個時辰對應現代時間的兩小時,例如:
曆史演變
應用場景
其他含義
在戲曲中,“十二時”亦指南曲商調曲牌名,或指十二闆的《尾聲》。
如需完整時辰對照表或中醫具體應用,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詞典來源。
《十二時》是指一天中的十二個時辰,它們分别是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和亥時。
《十二時》的拆分部首是“十”和“水”,它們的筆畫數分别是兩畫和四畫。
《十二時》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描述了當時人們對一天的劃分。
《十二時》的繁體字為「十二時」。
在古時候,「時」的上方有一個「止」字旁,寫作「時」。
今天是早晨七點,屬于卯時。
劃時代、時常、時光、時機、時刻、時興、時裝、時令、時髦
十二時辰、十二天幹、十二地支
全日、一天、整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