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土國的意思、赤土國的詳細解釋
赤土國的解釋
古國名。《隋書·赤土國傳》:“ 赤土國 , 扶南 之别種也。在 南海 中,水行百餘日而達所都。土色多赤,因以為號。”亦簡稱“赤土”。《資治通鑒·隋炀帝大業四年》:“帝募能通絶域者,屯田主事 常駿 等請使 赤土 。”
詞語分解
- 赤的解釋 赤 ì 紅色,比朱色稍暗的顔色:赤血。赤字。 真誠,忠誠:赤誠(極其真誠)。赤忱。赤子(純潔無暇的初生嬰兒,古代亦指百姓)。赤膽忠心。 空無所有:赤手空拳。赤地千裡。 裸露:赤腳(光腳)。 筆畫數:
- 土國的解釋 .地處平原的國家。《周禮·地官·掌節》:“凡邦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 鄭玄 注:“土,平地也。山多虎,平地多人,澤多龍,以金為節鑄象焉,必自以其國所多者於以相别,為信明也。”.
網絡擴展解釋
赤土國是古代東南亞的一個國家,其名稱、地理位置及文化特點如下:
1.名稱由來
赤土國得名于其土地顔色,因境内土壤多呈赤紅色而得名()。《隋書·赤土國傳》記載“土色多赤,因以為號”,簡稱“赤土”()。
2.地理位置
- 主流觀點:位于今馬來半島,是東南亞交通咽喉要道,連接印度洋與南海()。
- 其他說法:部分學者認為可能在今泰國南部或蘇門答臘島,但無定論()。
3.曆史背景
- 屬于扶南國的分支(“扶南之别種”),《隋書》記載其都城需從南海航行百餘日抵達()。
- 隋炀帝時期,曾派遣使者常駿出使赤土國,加強外交聯繫()。
4.文化與宗教
- 印度文明影響:受佛教和婆羅門教影響深遠,史載“其俗敬佛,尤重婆羅門”()。
- 文明程度:東晉高僧法顯在歸國途中曾停留此地半年,側面反映其交通地位和文化包容性()。
5.曆史争議
部分文獻如《資治通鑒》簡稱為“赤土”,但具體疆域和存續時間仍有待考證()。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記錄,可參考《隋書·赤土國傳》及法顯《佛國記》相關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赤土國(chì tǔ guó)這個詞意思是指土地貧瘠,通常指的是地質狀況較為貧瘠的國家或地區。
拆分部首和筆畫中,“赤”字由“赤”部和“乞”部組成,總共有8畫;“土”字則是一個單獨的部首,總共有3畫;“國”字由“囗”部和“王”部組成,總共有8畫。
該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演變而來,早期的漢字寫法是比較簡單的,後來逐漸演變成現代的形狀。
在繁體字中,赤土國的寫法與簡化字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稍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也有一些變化。然而,對于赤土國這個詞來說,古代的寫法并沒有特定的記載,所以無法給出準确的古代寫法。
一些常見的例句包括:
- 這個城市位于赤土國,土地貧瘠,但人民勤勞。
- 赤土國的農民依靠苦力和智慧,克服了各種困難。
與赤土國相關的一些詞組有:赤土、貧瘠、不毛之地、土地貧瘠。
近義詞可以是:貧瘠之國、貧土國。
反義詞可以是:富饒之國、肥沃的土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