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葦草編制的方形盛器,古代常用來盛衣服或食品。亦用以存放獄案材料。《儀禮·士喪禮》“櫛於簞” 漢 鄭玄 注:“簞,葦笥。”《後漢書·五行志一》:“ 靈帝 建寧 中,京都長者皆以葦方笥為糚具,下士盡然。時有識者竊言:葦方笥,郡國讞篋也;今珍用之,此天下人皆當有罪讞於理官也。” 清 錢謙益 《二髯篇》:“身縻若盧獄,禍蔓葦笥籍。”
“葦笥”是古代用葦草編制的方形盛器,主要用于存放衣物、食品或獄案材料。以下是詳細解釋:
材質與形制
以蘆葦(葦草)為原料編織而成,呈方形結構,具有輕便、耐用的特點。這種材質在漢代尤為常見,如《後漢書》記載,民間曾流行用葦笥作為妝具容器。
功能用途
文獻記載
《儀禮·士喪禮》提到“箪,葦笥”,漢代鄭玄注釋時也明确其用途;《後漢書·五行志》則記載了葦笥在東漢靈帝時期的民間使用場景。
引申含義
因材質廉價且易得,葦笥可能象征樸素或基層司法體系,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文獻原文或文化背景,可參考《儀禮》《後漢書》等古籍,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辭書。
《葦笥》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一種用竹木等材料編制而成的儲物抽屜。
《葦笥》的部首是艹(草字頭部)和⺮(竹字底部),共有7個筆畫。
《葦笥》來自漢語詞源,是由“葦”和“笥”兩個字組合而成。繁體字形為「葦笥」。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有一種叫做篆書的字體,是最早出現的漢字字體之一。在篆書中,「葦笥」的寫法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含義保持一緻。
1. 桌上的葦笥裡裝滿了漂亮的飾品。
2. 姥姥把珍貴的文房四寶放在一隻葦笥裡保存。
葦席、葦編、笥子、笥箧。
竹籃、木箱。
開放、散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