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假而的意思、假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假而的解釋

[if] 假如,如果

假而以仆年先吾子。——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詳細解釋

假如。《荀子·正名》:“故嚮萬物之美而不能嗛也,假而得問而嗛之,則不能離也。” 唐 柳宗元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假而以僕年先吾子,聞道著書之日不後……則僕固願悉陳中所得者。” 清 戴名世 《窮鬼傳》:“先生何棄我甚耶?假而他人可從,從之久矣,凡吾所以從先生者,以不肯從他人故也。” 清 胡鳴玉 《訂訛雜錄·假而》:“‘假而’二字,今人習用,不如其為‘假如’也。…… 方崧卿 謂‘而’字應讀‘如’,古‘而’、‘如’通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假而"是古漢語中常見的連詞結構,主要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假如""如果"。該詞在先秦文獻中使用頻率較高,其語義特征和句法功能具有以下特點:

一、詞性解析 "假而"由連詞"假"與助詞"而"組合而成,《漢語大詞典》明确指出其作為連詞的屬性(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2002年版)。其中"假"本義為"借",在此語境中虛化為假設連詞,"而"作為語氣助詞起連接作用。

二、語法功能 在句法結構中多用于複句前項,引出假設條件。如《荀子·正名》"假而有人欲南而惡北"即典型用例(來源:中華書局《荀子校注》)。這種用法在《莊子》《韓非子》等典籍中亦有呈現,構成"假而……則……"的固定句式。

三、語義特征 該詞強調非現實性假設,《古漢語虛詞詞典》指出其隱含着"當前事實并非如此"的預設(來源: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如《戰國策》"假而禮之,厚而無欺"即暗含"尚未禮遇"的前提。

四、曆時演變 秦漢時期是"假而"使用的高峰期,隨着語言發展逐漸被"假使""假如"等雙音節詞替代。但清代考據文獻中仍可見仿古用例,如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即承襲此用法。

五、訓诂依據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假"時特别指出:"凡雲假借,當用此字。古多借假為假",揭示其作為假設連詞的本字關系(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說文解字注》)。現代學者王引之在《經傳釋詞》中亦對此有專條考釋。

網絡擴展解釋

“假而”是一個文言連詞,主要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假如”“如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假而”由“假”(表假設)和“而”(連詞)組合而成,用于引出假設條件,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其核心功能是表達對某種情況的假設或前提。

二、用法與文獻例證

  1. 假設連詞

    • 在句子中連接前後文,提出假設條件。例如:

      “假而以仆年先吾子,聞道著書之日不後……”(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意為:如果我的年齡比您大,且聽聞道理、著書立說的時間不晚于您……

  2. 古籍中的使用

    • 《荀子·正名》:“假而得問而嗛之,則不能離也。”
      此處“假而”引出假設情境,說明“即使暫時滿足,也無法長久”。

三、結構與讀音

四、近義詞與辨析

五、現代使用建議

現代漢語中“假而”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文研究或仿古文體。日常表達建議用“假如”“如果”替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荀子》《柳河東集》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敗阙白鯈襬紋寶匳暴殒輕生邊畫臂膊嬖大夫冰谷步空步士燦熳斥奪遲日蹉跎時日點題滴滴鄧鄧抵死短封端人正士對得起度越奉若神明附筆給散公道光焰萬丈閨帷國位鴻源候審撝避倱伅講匠解衣九清季指空谷白駒廉簡陵蹙立時驢臉答挂毛槎明名衲子鳥毳酺會啓草鵲罏柔遠懷迩塞隔散花人説時遲,那時快桃茢田背鐵心木腸惘若有失嗚呀呀小幅小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