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假而的意思、假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假而的解釋

[if] 假如,如果

假而以仆年先吾子。——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詳細解釋

假如。《荀子·正名》:“故嚮萬物之美而不能嗛也,假而得問而嗛之,則不能離也。” 唐 柳宗元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假而以僕年先吾子,聞道著書之日不後……則僕固願悉陳中所得者。” 清 戴名世 《窮鬼傳》:“先生何棄我甚耶?假而他人可從,從之久矣,凡吾所以從先生者,以不肯從他人故也。” 清 胡鳴玉 《訂訛雜錄·假而》:“‘假而’二字,今人習用,不如其為‘假如’也。…… 方崧卿 謂‘而’字應讀‘如’,古‘而’、‘如’通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假而”是一個文言連詞,主要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假如”“如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假而”由“假”(表假設)和“而”(連詞)組合而成,用于引出假設條件,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其核心功能是表達對某種情況的假設或前提。

二、用法與文獻例證

  1. 假設連詞

    • 在句子中連接前後文,提出假設條件。例如:

      “假而以仆年先吾子,聞道著書之日不後……”(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意為:如果我的年齡比您大,且聽聞道理、著書立說的時間不晚于您……

  2. 古籍中的使用

    • 《荀子·正名》:“假而得問而嗛之,則不能離也。”
      此處“假而”引出假設情境,說明“即使暫時滿足,也無法長久”。

三、結構與讀音

四、近義詞與辨析

五、現代使用建議

現代漢語中“假而”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文研究或仿古文體。日常表達建議用“假如”“如果”替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荀子》《柳河東集》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假而》的意思

《假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假裝,僞裝或虛假的樣子。它通常用來指代一個人故意掩飾或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或意圖。

拆分部首和筆畫

《假而》的拆分部首是「亻」和「而」。其中「亻」是用于表示人的部首,「而」是一個漢字單獨存在時的發音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0。

來源和繁體

《假而》這個成語源于《論語·子路》。在這本古代經典著作中,孔子告訴子路要真實、坦誠面對自己,不要通過假裝或僞裝欺騙他人。《假而》在繁體字中寫作「價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而」使用的是人字旁上的「大」字作為自己的部首。例如在《假而》中,「人」旁的「大」表示「而」。

例句

1. 他對我很冷漠,表面上看起來友好,但實際上他隻是在《假而》而已。

2. 不要隻注重别人表面的言辭,要看看他們的行動,不要被他們的《假而》所迷惑。

3. 她總是在面對困境時假裝堅強,她的《假而》隻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被傷害。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 組詞:假裝、假象、假意、假扮。

- 近義詞:僞裝、掩飾、假意、虛僞。

- 反義詞:真實、坦誠、誠實、真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