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f;suppose;in case;in the event that] 提出一種假設,相當于“如果”、“假如”
假使你遇見這樁事情,你怎麼辦?
(1).如果。《史記·範雎蔡澤列傳》:“假使臣得同行於 箕子 ,可以有補於所賢之主,是臣之大榮也,臣又何恥?”《三國志·魏志·張既傳》“使參軍 成公英 督千餘騎挑戰……斬首獲生以萬數” 裴松之 注引 晉 魚豢 《魏略》:“會 遂 ( 韓遂 )死, 英 降 太祖 …… 英 乃下馬而跪曰:‘不欺明公,假使 英 本主人在,實不來此也。’”《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假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僞有誰知?”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陳侍禦奏摺》:“假使撤三藩,平 準 部,稍一濡滞稽遲,事機已失,悔之何及!” 劉半農 《敲冰》詩:“假使一世沒有太陽呢?”
(2).即使,縱使。《南齊書·文學傳·崔慰祖》:“ 朓 歎曰:‘假使 班 、 馬 復生,無以過此。’” 唐 白居易 《兇宅》詩:“四者如寇盜,日夜來相攻,假使居吉土,孰能保其躬!”《朱子語類》卷一二二:“假使 漢高祖 能行 夏 時,乘 商 輅,亦隻是 漢高祖 ,終不可謂之 禹 、 湯 。”《三國演義》第四五回:“假使 蘇秦 、 張儀 、 陸賈 、 酈生 復出,口似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 王力 《中國格律詩的傳統和現代格律詩的問題》:“假使我們希望由一位作家創造出一種形式,而這種形式又能成為群衆公認的格律,這恐怕隻是一種空想。”
假使是漢語中常用的假設連詞,表示對某種條件或情況的虛拟設定,相當于“如果”“假設”。其核心用法可分為以下三方面:
詞性與語法功能
假使屬于連詞,用于連接分句,提出假設性前提,後接推論或結果。例如:“假使明天下雨,活動将延期。”(引自《現代漢語詞典》)。在複句中,其位置多位于句首或主謂之間,強調假設關系。
語義與語用
假使多用于書面語,表達較強的假設語氣,常見于邏輯推理、論證或虛構情境中。如《史記》中“假使臣得同行于箕子,可以有補于所賢之主”,通過假設推導可能性(參考《古代漢語虛詞詞典》)。現代漢語中,該詞也可用于委婉表達建議,例如:“假使您能調整方案,效率或許更高。”
曆史來源與演變
假使由“假”(借、憑借)與“使”(讓、令)複合而成,最早見于先秦文獻,如《韓非子》中“假使王之群臣有能用之”。漢代後逐漸固定為連詞,沿用至今(據《漢語大詞典》釋例)。其語義從“借助某種條件”演變為純粹假設,體現了漢語虛詞的邏輯化發展。
“假使”是一個漢語連詞,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假如”,常用于提出某種假設條件并推導可能的結果。以下是詳細解釋:
假設條件
虛拟或反事實假設
用于與當前事實相反的假設,常搭配“就”“會”等詞。
讓步假設
即使某種情況成立,結果仍不受影響(類似“即使”)。
詞語 | 語體風格 | 使用頻率 | 特殊用法 |
---|---|---|---|
假使 | 較書面化 | 較低 | 多用于正式文本或文學 |
如果 | 口語/書面 | 最高 | 通用,無特殊限制 |
假如 | 中性 | 中等 | 可表虛拟或現實假設 |
倘若 | 較文言 | 低 | 強調條件嚴格性 |
如果需要進一步分析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以便深入探讨。
黯忖白雲司八瀛北山羊摽賣尺步繩趨癡定大冠子夏盜穴電磁感應彫绮輀柩廢銅爛鐵福業耿亮跟頭工徒苟容瓜祭會同館諓諓踐禮交叉點驚夫開口飯孔墨葵花子闌單狼子獸心裡列靈津禮食賣錢冥德末日審判濘滑旁流袍仗劈丢撲冬栖竄七泉勸勵阙翟群幹稔年深功繩違矢旝衰莽霜雲輸尿管疏宗四戶松放秃露外主五講四美三熱愛綫鞾小便意心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