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时分一昼夜为十二时,以干支为记。《左传·昭公五年》 杜预 注有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映、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名目,虽不立十二支之目,但已分十二时。至以十二支记时,《南齐书·天文志》始有之。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一日十二时始于汉》、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昭公五年》“十时”注。
(2).犹言一昼夜,全天。 唐 王维 《送杨长史赴果州》诗:“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宋史·葛邲传》:“十二时中,莫欺自己。”
(3).词牌名。亦称“ 十二时慢 ”。 宋 鼓吹四曲之一,双调或三段,有平韵、仄韵两调,四体。又为《忆少年》的别名,双调四六或四七字两体。
(4).曲牌名。属南曲商调。字数与词牌不同。用作引子。另南曲曲牌《尾声》一般为十二板,故亦有《十二时》之称。
十二时是中国古代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段的时间制度,每个时辰约等于现代两小时。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概念
十二时起源于先秦时期,以地支(子、丑、寅等)命名,并与自然现象、生活作息结合,形成夜半、鸡鸣、平旦等十二个特定名称。每个时辰对应现代时间的两小时,例如:
历史演变
应用场景
其他含义
在戏曲中,“十二时”亦指南曲商调曲牌名,或指十二板的《尾声》。
如需完整时辰对照表或中医具体应用,可参考相关古籍或权威词典来源。
《十二时》是指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它们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和亥时。
《十二时》的拆分部首是“十”和“水”,它们的笔画数分别是两画和四画。
《十二时》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描述了当时人们对一天的划分。
《十二时》的繁体字为「十二時」。
在古时候,「时」的上方有一个「止」字旁,写作「時」。
今天是早晨七点,属于卯时。
划时代、时常、时光、时机、时刻、时兴、时装、时令、时髦
十二时辰、十二天干、十二地支
全日、一天、整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