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褲靴”。指軍服。 唐 韓愈 《送鄭尚書序》:“大府帥或道過其府,府帥必戎服,左握刀,右屬弓矢,帕首、袴鞾迎郊。” 宋 劉克莊 《再和實之<春日>》之二:“少小從軍事袴靴,祇今廟算主通和。”
“袴鞾”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由“袴”和“鞾”兩個漢字組成:
袴(kù)
本義指古代的一種套褲或無裆的褲管,後泛指褲子。在古漢語中,“袴”與“褲”通用,常見于描述傳統服飾,如武士的“行縢袴”或文人的“寬袍大袖”。
鞾(xuē)
同“靴”,指高筒的鞋,多用皮革制成。古代多用于騎馬、行軍或禮儀場合,如唐代官員的“烏皮六合靴”。
組合含義
“袴鞾”可能指一種褲與靴搭配的裝束,或是特指某種古代服飾(如武士的皮質褲靴組合)。由于該詞未見于常用文獻,具體語境可能需結合曆史資料或特定文本分析。
建議
若該詞出自某部古籍或特定領域(如考古、服飾史),可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進一步考證。
袴鞾(hú xuē)是一個漢字詞語,總體使用較少,多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中。下面将對其意思、拆分、來源、繁體、古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進行解析。
袴鞾是指男子穿着的褲子,通常指的是古代男子穿的褲子。它也可以用來形容日本傳統服飾中的某些服裝。在一些古代文學作品中,袴鞾經常用來描述男子的着裝。
袴鞾的部首是衣 (pinyin: yī),由具體的衣着類字組成。
袴鞾的總筆畫數是11畫。
袴鞾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服飾文化。袴是古代漢族男子穿的一種褲子,鞾是指褲頭之類的裝飾品。聯合在一起,形成了袴鞾這個詞。
袴鞾的繁體字是「袴鞹」。
古代漢字的寫法會因時代和地域的變遷而有所差異。對于袴鞾這個詞,古時候把"鞾"寫成"響"或"詳"的情況較多。
1. 他穿着一條白色的袴鞾,走在街上引人注目。
2. 這部古裝劇中的男主角都穿着傳統的袴鞾,給人一種古樸的感覺。
1. 褲袴 (kù hú) - 表示褲子
2. 袍袴 (páo hú) - 表示長袍和褲子
褲子、褲袴、褲褶
裙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