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稅機關收稅後給與納稅人的憑證。《清會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職掌一》:“凡運貨,有稅單。”
稅單是稅務機關向納稅人征收稅款後開具的法定憑證,用于證明納稅人已完成納稅義務。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稅單是稅務機關(如稅務局)在完成稅款征收後,向納稅人提供的書面證明文件。它記錄了納稅人名稱、稅款金額、稅種及繳納時間等關鍵信息,具有法律效力。
主要作用 • 作為納稅行為的法定憑證,可用于企業報銷、財務審計等場景 • 辦理貸款、簽證等事務時作為完稅證明 • 納稅人維權的重要依據(如對稅款金額有争議時)
法律屬性 根據《清會典》等曆史文獻記載,稅單制度在中國已有數百年曆史。現代稅單經稅務機關蓋章後,可作為司法證據使用。
獲取方式 • 現場領取:在稅務機關辦稅服務廳開具 • 電子打印:通過稅務系統線上生成并打印(需經審核校對) • 自動生成:部分稅種在電子繳稅後自動生成電子稅單
注:不同地區的稅單可能存在樣式差異,但核心要素全國統一。如需具體操作指引,可訪問當地稅務機關官網查詢最新政策。
《稅單》指的是向納稅人發放的稅務文件,其中包含應納稅額、稅款金額、繳納期限等稅務信息的單據。
《稅單》的部首是“示”,總共包含9個筆畫。
《稅單》一詞源于古代漢字演變而來,古時候的稅單并不是以紙質形式存在,而是以木簡、竹簡等材料制成。
《稅單》的繁體字為「稅單」。
古時候,《稅單》的另一種寫法是「稅箪」,意為征收稅款的器具。
1. 當你收到*********寄來的稅單時,請及時繳納稅款。
2. 這份稅單詳細列出了我應繳納的各項稅種。
稅單的相關組詞有:稅務、稅款、納稅人、繳納等。
稅單的近義詞有:稅票、稅單據。
稅單的反義詞是:退稅單,指向納稅人返還稅款的文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