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懊惱歌 ”。亦作“ 懊儂歌 ”。樂府 吳 聲歌曲名,産生于 東晉 和 南朝 吳 地民間。内容皆為抒寫男女愛情受到挫折的苦惱。現存歌詞十四首。《晉書·五行志中》:“ 安帝 隆安 中,百姓忽作《懊憹》之歌,其曲曰:‘草生可攬結,女兒可攬擷。’尋而 桓玄 簒位,義旗以三月二日掃定京都,誅之。”《宋書·五行志二》作“懊惱歌”。《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三·懊侬歌》 郭茂倩 題解引 南朝 陳 智匠 《古今樂錄》:“《懊儂歌》者, 晉 石崇 、 緑珠 所作,唯‘絲布澀難縫’一曲而已。後皆 隆安 初民間訛謡之曲。 宋少帝 更製新歌三十六曲。 齊太祖 常謂之《中朝曲》, 梁 天監 十一年, 武帝 敕 法雲 改為《相思曲》。”
“懊憹歌”是樂府詩中的一種吳聲歌曲,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詞義
“懊憹”意為煩悶、苦惱,“歌”指吟唱。“懊憹歌”即因情感受挫或内心苦悶而吟唱的歌曲,多用于抒發男女愛情中的愁緒。
起源與性質
該歌曲起源于東晉和南朝時期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屬于民間樂府詩,後成為吳聲曲調的代表之一。内容聚焦于愛情挫折引發的苦悶,現存歌詞共十四首。
别稱與演變
亦作“懊惱歌”“懊侬歌”,如《南齊書》記載王敬則之子演奏的《懊侬曲》。唐代文人如溫庭筠曾仿作《懊惱曲》,擴展了其文學影響。
曆史記載
《晉書·五行志》提到東晉隆安年間民間傳唱此曲,歌詞如“草生可攬結,女兒可攬撷”,反映了當時的民間情感表達方式。
相關延伸
中醫文獻中,“懊憹”也用于描述病證名(如煩悶症狀),但此用法與樂府詩的文學含義需區分。
“懊憹歌”是兼具文學與曆史價值的樂府民歌,展現了古代民衆對情感困境的直白抒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