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懊憹歌的意思、懊憹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懊憹歌的解釋

亦作“ 懊惱歌 ”。亦作“ 懊儂歌 ”。樂府 吳 聲歌曲名,産生于 東晉 和 南朝 吳 地民間。内容皆為抒寫男女愛情受到挫折的苦惱。現存歌詞十四首。《晉書·五行志中》:“ 安帝 隆安 中,百姓忽作《懊憹》之歌,其曲曰:‘草生可攬結,女兒可攬擷。’尋而 桓玄 簒位,義旗以三月二日掃定京都,誅之。”《宋書·五行志二》作“懊惱歌”。《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三·懊侬歌》 郭茂倩 題解引 南朝 陳 智匠 《古今樂錄》:“《懊儂歌》者, 晉 石崇 、 緑珠 所作,唯‘絲布澀難縫’一曲而已。後皆 隆安 初民間訛謡之曲。 宋少帝 更製新歌三十六曲。 齊太祖 常謂之《中朝曲》, 梁 天監 十一年, 武帝 敕 法雲 改為《相思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懊憹歌”是樂府詩中的一種吳聲歌曲,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 基本詞義
    “懊憹”意為煩悶、苦惱,“歌”指吟唱。“懊憹歌”即因情感受挫或内心苦悶而吟唱的歌曲,多用于抒發男女愛情中的愁緒。

  2. 起源與性質
    該歌曲起源于東晉和南朝時期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屬于民間樂府詩,後成為吳聲曲調的代表之一。内容聚焦于愛情挫折引發的苦悶,現存歌詞共十四首。

  3. 别稱與演變
    亦作“懊惱歌”“懊侬歌”,如《南齊書》記載王敬則之子演奏的《懊侬曲》。唐代文人如溫庭筠曾仿作《懊惱曲》,擴展了其文學影響。

  4. 曆史記載
    《晉書·五行志》提到東晉隆安年間民間傳唱此曲,歌詞如“草生可攬結,女兒可攬撷”,反映了當時的民間情感表達方式。

  5. 相關延伸
    中醫文獻中,“懊憹”也用于描述病證名(如煩悶症狀),但此用法與樂府詩的文學含義需區分。

“懊憹歌”是兼具文學與曆史價值的樂府民歌,展現了古代民衆對情感困境的直白抒發。

網絡擴展解釋二

《懊憹歌》是一個詞彙,意指内心的懊憹(áo nǎo)或懊悔情緒的歌曲。我們來拆分一下這個詞彙的部首和筆畫。部首是“心”字旁邊的“忄”部,而筆畫數是14畫。 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明确,可能是古代文人所創作的一種詩歌形式,用以表達自己内心的悔恨或懊憹之情。它并沒有在現代普通話中得到廣泛使用,更多地在文學作品中出現。 對于這個詞的繁體字寫法,可能沒有一個确切的标準。因為它并不屬于傳統的漢字庫,所以沒有一個固定的繁體字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稍有不同。有關《懊憹歌》這個詞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會因時代和書法風格而有所變化,但基本上保持了忄部旁邊的心字形狀。 雖然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見,所以沒有太多例句可以提供。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它可以用來形容一首曲調悲傷、抒發内心懊憹的歌曲。 由于《懊憹歌》這個詞并不常用,它沒有與其他詞彙組成固定的詞組。同樣地,它也沒有明确的近義詞或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