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懊憹歌的意思、懊憹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懊憹歌的解釋

亦作“ 懊惱歌 ”。亦作“ 懊儂歌 ”。樂府 吳 聲歌曲名,産生于 東晉 和 南朝 吳 地民間。内容皆為抒寫男女愛情受到挫折的苦惱。現存歌詞十四首。《晉書·五行志中》:“ 安帝 隆安 中,百姓忽作《懊憹》之歌,其曲曰:‘草生可攬結,女兒可攬擷。’尋而 桓玄 簒位,義旗以三月二日掃定京都,誅之。”《宋書·五行志二》作“懊惱歌”。《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三·懊侬歌》 郭茂倩 題解引 南朝 陳 智匠 《古今樂錄》:“《懊儂歌》者, 晉 石崇 、 緑珠 所作,唯‘絲布澀難縫’一曲而已。後皆 隆安 初民間訛謡之曲。 宋少帝 更製新歌三十六曲。 齊太祖 常謂之《中朝曲》, 梁 天監 十一年, 武帝 敕 法雲 改為《相思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懊憹歌(亦作“懊侬歌”、“懊惱歌”)是盛行于中國南朝時期的一種樂府民歌,屬于清商曲辭中的吳聲歌曲。其名稱與内容皆與抒發愁悶、懊惱之情密切相關。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并引用權威來源:


一、詞義解析

  1. 懊憹 (ào nóng):

    • 本義:指煩悶、懊悔、苦惱的心情。“懊”有煩惱、悔恨之意;“憹”(或侬、惱)則強化了這種煩亂心緒的程度。
    • 在曲名中:直接點明了此類歌曲的核心情感基調——抒發男女因愛情受挫、相思不得或人生失意而産生的抑郁、怅惘、煩亂之情。
  2. 歌:

    • 指歌曲、歌謠。此處特指一種具有特定音樂風格和主題内容的民間歌曲體裁。
  3. 整體含義: “懊憹歌”即是以抒發“懊憹”之情為主要内容的樂府民歌體裁。它起源于江南民間,後為樂府機構采錄、潤色,成為南朝清商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專以吟唱男女情愛中的愁苦、怨歎和煩憂。

二、曆史背景與來源

懊憹歌的産生與流行,與南朝時期(尤其是東晉、宋、齊、梁、陳)江南地區的社會文化氛圍密切相關:

三、内容與特點

  1. 主題:

    • 以愛情哀歌為主,尤其側重表現女子在愛情中的失意、相思、被棄或對情人的怨怼。如《樂府詩集》所錄:“懊惱奈何許,夜聞家中論,不得侬與汝。” 形象表達了女子聽聞家人反對其戀情時的痛苦。
    • 部分歌辭也涉及人生感慨或生活愁緒。
  2. 情感基調:

    • 充滿哀怨、纏綿、煩亂、惆怅的情緒,曲調多凄清婉轉,符合“懊憹”的本義。
  3. 藝術形式:

    • 結構:多為五言四句的短章,語言質樸清新,具有鮮明的民歌特色。
    • 語言:常用江南口語(如“侬”指“我”)、諧音雙關(如以“蓮”諧“憐”,以“絲”諧“思”)等手法,情感表達含蓄又真摯。
    • 代表作:如《懊侬歌》十四首(或雲二十六首)存世于《樂府詩集》卷四十六。

四、文學價值與影響


主要參考來源:

  1. 郭茂倩《樂府詩集》(中華書局點校本):卷四十六“清商曲辭三·吳聲歌曲三”詳細收錄懊侬歌辭并作解題,是最核心的文獻依據。
  2. 《宋書·樂志》(中華書局點校本):提供了懊憹歌被官方采錄的曆史背景信息。
  3. 王運熙《樂府詩述論》(上海古籍出版社):對包括懊憹歌在内的吳聲歌曲的起源、内容、藝術特色及文學地位有系統、權威的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

“懊憹歌”是樂府詩中的一種吳聲歌曲,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 基本詞義
    “懊憹”意為煩悶、苦惱,“歌”指吟唱。“懊憹歌”即因情感受挫或内心苦悶而吟唱的歌曲,多用于抒發男女愛情中的愁緒。

  2. 起源與性質
    該歌曲起源于東晉和南朝時期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屬于民間樂府詩,後成為吳聲曲調的代表之一。内容聚焦于愛情挫折引發的苦悶,現存歌詞共十四首。

  3. 别稱與演變
    亦作“懊惱歌”“懊侬歌”,如《南齊書》記載王敬則之子演奏的《懊侬曲》。唐代文人如溫庭筠曾仿作《懊惱曲》,擴展了其文學影響。

  4. 曆史記載
    《晉書·五行志》提到東晉隆安年間民間傳唱此曲,歌詞如“草生可攬結,女兒可攬撷”,反映了當時的民間情感表達方式。

  5. 相關延伸
    中醫文獻中,“懊憹”也用于描述病證名(如煩悶症狀),但此用法與樂府詩的文學含義需區分。

“懊憹歌”是兼具文學與曆史價值的樂府民歌,展現了古代民衆對情感困境的直白抒發。

别人正在浏覽...

逼同博望苑駁異補牍出恭牌瓷雕詞誼單舸電勢店子低沉跌宕不羁對話铎鞘惰性氣體凡客忿痛岪郁鼓朄號碼浩态盍旦花賬貨料活死人檢察官翦覆解囊相助金石聲記敍居高臨下科兌曠阙類祭僚侍靈帷陵衞力排衆議六徵麗宇戾止漏失瞞心梅花脯缗蠻泥石流皮箧秋禦曲盤桑弓沙堤韶濩詩刻式微霜烈書缺有間述序彤幾芗劇相女配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