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cline] 指事物由興盛而衰落
式微式微,胡不歸?(式微:天将暮。)——《詩·邶風·式微》
(1).衰微,衰敗。《詩·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 朱熹 集傳:“式,發語辭。微,猶衰也。” 明 歸有光 《張翁八十壽序》:“予以故家大族德厚源遠,能自振于式微之後。” 郭沫若 《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 武王 以前的 周 室沒有什麼高度的文化, 平王 以後的 周 室則是式微得不堪了。” 茅盾 《一個女性》:“誰曾從豐裕跌落到貧乏,從高貴跌落到式微,那他對于世态炎涼的感覺,大概要加倍的深切罷。”
(2).《詩·邶風》篇名。《詩序》說, 黎侯 流亡于 衛 ,隨行的臣子勸他歸國。後以賦《式微》表示思歸之意。《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榮城伯 賦《式微》乃歸。” 唐 王維 《渭川田家》詩:“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唐 崔璞 《蒙恩除替呈軍事院諸公郡中一二秀才》詩:“作牧慚為政,思鄉念《式微》。” 清 曹寅 《胡靜夫先歸白門即席同用依字》詩:“十竹秋來好,連宵詠《式微》。”一說《邶風·式微》詩是表現征夫痛苦、反對徭役的作品。
“式微”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積澱的古典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源與結構 該詞源自《詩經·邶風·式微》中的“式微式微,胡不歸?”(據《詩經譯注》,中華書局,2015)。從構詞法看,“式”為文言發語詞,無實義;“微”本義指日光衰隱,引申為衰敗。《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20)明确釋義為“由盛轉衰的态勢”,這一解釋被《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收錄并沿用。
二、語義解析 核心語義包含三層遞進:
三、語境應用 在當代語用中呈現以下特征:
該詞的權威性解釋可參考國家語委《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1)及《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的交叉印證,兩典均強調其從具體天象到抽象概念的詞義演變過程。
“式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式微(拼音:shì wēi)意為衰落、衰微,多用于描述事物由興盛轉向衰敗的狀态。例如“國運式微”“傳統文化式微”。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經》原詩背景或具體例句,中的詳細賞析。
罷斷白雲篇萆荔跛跨跛立材館録澄神離形杵砧大場電話亭鬥糧耳聞目睹風馬牛不相及負擯婦師符騐姑父換骨奪胎火光駕誕緘脣借令濟化警拂烤電朗識冷炙兩邊廂理決靈棺麟趾呈祥留徐劍龍伯國民功納坦偏侍貧懦仆仆錢店乞恕齊天賽艇十三篇勢焰熏天司香私造崧生嶽降所後湯豬貪陵貪生怕死天诔同覊枉濫望舒微寒微莖魏文手巾幄坐諧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