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cline] 指事物由興盛而衰落
式微式微,胡不歸?(式微:天将暮。)——《詩·邶風·式微》
(1).衰微,衰敗。《詩·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 朱熹 集傳:“式,發語辭。微,猶衰也。” 明 歸有光 《張翁八十壽序》:“予以故家大族德厚源遠,能自振于式微之後。” 郭沫若 《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 武王 以前的 周 室沒有什麼高度的文化, 平王 以後的 周 室則是式微得不堪了。” 茅盾 《一個女性》:“誰曾從豐裕跌落到貧乏,從高貴跌落到式微,那他對于世态炎涼的感覺,大概要加倍的深切罷。”
(2).《詩·邶風》篇名。《詩序》說, 黎侯 流亡于 衛 ,隨行的臣子勸他歸國。後以賦《式微》表示思歸之意。《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榮城伯 賦《式微》乃歸。” 唐 王維 《渭川田家》詩:“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唐 崔璞 《蒙恩除替呈軍事院諸公郡中一二秀才》詩:“作牧慚為政,思鄉念《式微》。” 清 曹寅 《胡靜夫先歸白門即席同用依字》詩:“十竹秋來好,連宵詠《式微》。”一說《邶風·式微》詩是表現征夫痛苦、反對徭役的作品。
“式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式微(拼音:shì wēi)意為衰落、衰微,多用于描述事物由興盛轉向衰敗的狀态。例如“國運式微”“傳統文化式微”。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經》原詩背景或具體例句,中的詳細賞析。
式微,是一個常用的詞語,它指的是一個家族、組織、勢力、文化等逐漸衰落、衰敗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式微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詞語。其中,“式”字的部首是弓(從“弓”形部,表示射箭) ,總筆畫數是6;“微”字的部首是彳(指塔走動的事情),總筆畫數是13。
來源:“式微”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莊公四年》:“陳懷公将亡,墓志曰:‘式微,式微,其何懷之衰也久矣?’”。在古代,式微常用于描述國家或家族的衰敗和衰朽。
繁體寫法:簡體字的“式微”對應的繁體字是“式微”。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寫法有些許不同,但漢字的基本形狀和意義是相同的。因此,“式微”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
例句:他們家族的權勢日漸式微,已經不再是昔日的輝煌。
組詞:式微化、式微敗亡、式微複興。
近義詞:沒落、頹廢、衰敗、衰落。
反義詞:興盛、昌盛、輝煌、繁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