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懊憹歌的意思、懊憹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懊憹歌的解释

亦作“ 懊恼歌 ”。亦作“ 懊儂歌 ”。乐府 吴 声歌曲名,产生于 东晋 和 南朝 吴 地民间。内容皆为抒写男女爱情受到挫折的苦恼。现存歌词十四首。《晋书·五行志中》:“ 安帝 隆安 中,百姓忽作《懊憹》之歌,其曲曰:‘草生可揽结,女儿可揽擷。’寻而 桓玄 簒位,义旗以三月二日扫定京都,诛之。”《宋书·五行志二》作“懊恼歌”。《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三·懊侬歌》 郭茂倩 题解引 南朝 陈 智匠 《古今乐录》:“《懊儂歌》者, 晋 石崇 、 緑珠 所作,唯‘丝布涩难缝’一曲而已。后皆 隆安 初民间讹謡之曲。 宋少帝 更製新歌三十六曲。 齐太祖 常谓之《中朝曲》, 梁 天监 十一年, 武帝 敕 法云 改为《相思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懊憹歌(亦作“懊侬歌”、“懊恼歌”)是盛行于中国南朝时期的一种乐府民歌,属于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其名称与内容皆与抒发愁闷、懊恼之情密切相关。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并引用权威来源:


一、词义解析

  1. 懊憹 (ào nóng):

    • 本义:指烦闷、懊悔、苦恼的心情。“懊”有烦恼、悔恨之意;“憹”(或侬、恼)则强化了这种烦乱心绪的程度。
    • 在曲名中:直接点明了此类歌曲的核心情感基调——抒发男女因爱情受挫、相思不得或人生失意而产生的抑郁、怅惘、烦乱之情。
  2. 歌:

    • 指歌曲、歌谣。此处特指一种具有特定音乐风格和主题内容的民间歌曲体裁。
  3. 整体含义: “懊憹歌”即是以抒发“懊憹”之情为主要内容的乐府民歌体裁。它起源于江南民间,后为乐府机构采录、润色,成为南朝清商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以吟唱男女情爱中的愁苦、怨叹和烦忧。

二、历史背景与来源

懊憹歌的产生与流行,与南朝时期(尤其是东晋、宋、齐、梁、陈)江南地区的社会文化氛围密切相关:

三、内容与特点

  1. 主题:

    • 以爱情哀歌为主,尤其侧重表现女子在爱情中的失意、相思、被弃或对情人的怨怼。如《乐府诗集》所录:“懊恼奈何许,夜闻家中论,不得侬与汝。” 形象表达了女子听闻家人反对其恋情时的痛苦。
    • 部分歌辞也涉及人生感慨或生活愁绪。
  2. 情感基调:

    • 充满哀怨、缠绵、烦乱、惆怅的情绪,曲调多凄清婉转,符合“懊憹”的本义。
  3. 艺术形式:

    • 结构:多为五言四句的短章,语言质朴清新,具有鲜明的民歌特色。
    • 语言:常用江南口语(如“侬”指“我”)、谐音双关(如以“莲”谐“怜”,以“丝”谐“思”)等手法,情感表达含蓄又真挚。
    • 代表作:如《懊侬歌》十四首(或云二十六首)存世于《乐府诗集》卷四十六。

四、文学价值与影响


主要参考来源:

  1. 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点校本):卷四十六“清商曲辞三·吴声歌曲三”详细收录懊侬歌辞并作解题,是最核心的文献依据。
  2. 《宋书·乐志》(中华书局点校本):提供了懊憹歌被官方采录的历史背景信息。
  3.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对包括懊憹歌在内的吴声歌曲的起源、内容、艺术特色及文学地位有系统、权威的论述。

网络扩展解释

“懊憹歌”是乐府诗中的一种吴声歌曲,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1. 基本词义
    “懊憹”意为烦闷、苦恼,“歌”指吟唱。“懊憹歌”即因情感受挫或内心苦闷而吟唱的歌曲,多用于抒发男女爱情中的愁绪。

  2. 起源与性质
    该歌曲起源于东晋和南朝时期的吴地(今江浙一带),属于民间乐府诗,后成为吴声曲调的代表之一。内容聚焦于爱情挫折引发的苦闷,现存歌词共十四首。

  3. 别称与演变
    亦作“懊恼歌”“懊侬歌”,如《南齐书》记载王敬则之子演奏的《懊侬曲》。唐代文人如温庭筠曾仿作《懊恼曲》,扩展了其文学影响。

  4. 历史记载
    《晋书·五行志》提到东晋隆安年间民间传唱此曲,歌词如“草生可揽结,女儿可揽撷”,反映了当时的民间情感表达方式。

  5. 相关延伸
    中医文献中,“懊憹”也用于描述病证名(如烦闷症状),但此用法与乐府诗的文学含义需区分。

“懊憹歌”是兼具文学与历史价值的乐府民歌,展现了古代民众对情感困境的直白抒发。

别人正在浏览...

闇莫嗷嗷襃被吧台敝幽不移晷参战谗语陈人撤营赤小踳谬春闺打悲打杀貂冠地漏短中取长费尔马猜想讽示根性宫嫔毫不气馁黄巢起义犍子骄傲寂默惊恼举事离支卤获马鞍式渑阨偶辞箧笥杞国之忧奇器奇珍曲释辱末如应斯响三春柳山灯上材圣系沈子社师逝日堂室谭腿恬酒稊稗玩咏苇箫五月飞霜乡背闲染孝履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