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铿锵有力之聲。後亦用以比喻文辭優美動人。《晉書·孫綽傳》:“嘗作《天台山賦》,辭緻甚工,初成,以示友人 範榮期 ,雲:‘卿試擲地,當作金石聲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襧衡 被 魏武 謫為鼓吏,正月半試鼓。 衡 揚枹為《漁陽撾》,淵淵有金石聲,四坐為之改容。”《名人傳記》1990年第8期:“這擲地作金石聲的語言,體現了中華兒女一片愛國赤誠。”
“金石聲”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īn shí shēng,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聲音渾厚有力,如同金屬與石頭撞擊發出的聲響。常用來形容人的聲音洪亮、音樂或歌唱的力度,也比喻文辭優美、音韻铿锵。
聲音層面
原指金石(鐘磬等樂器)碰撞的清脆、有力之聲,如《世說新語》中祢衡擊鼓“淵淵有金石聲”,形容音色震撼人心。
文辭層面
引申為文章或言辭精妙動人。例如《晉書》記載,孫綽作《天台山賦》後稱“擲地當作金石聲”,強調其文采與韻律之美。
該成語最早見于《世說新語》和《晉書》,通過祢衡擊鼓、孫綽作賦等典故,奠定了其文化内涵。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近義詞,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如、3、4)。
《金石聲》一詞指的是古代銘文或碑文所刻字的聲音,也常用來形容文字猶如金石交鳴般莊重悅耳。它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比喻,用以形容文字的雄渾有力、铿锵有韻。
《金石聲》的拆分部首為金(采字典中以金為部首的字)和石(采字典中以石為部首的字)。《金石聲》共有8個筆畫。
《金石聲》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刑法志》中,原文為“審爾石聲,使金文佞吏為之”。後來,這個詞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了描述文字或字體的優美、莊重的詞語。
《金石聲》的繁體字為「金石聲」。
在古代,「金石聲」的寫法并沒有固定的規定,而是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變化。一般來說,古時候的寫法更加簡潔,較為方正。
1. 我讀過一些古代碑文,那些刻字真是金石聲啊!
2. 這幅字畫的字體真是金石聲,看了讓人感覺莊嚴肅穆。
1. 金聲玉振
2. 石破天驚
3. 聲色俱佳
1. 莊重悅耳
2. 雄渾有力
3. 金戈鐵馬
1. 輕佻無力
2. 尋常俗氣
3. 語不驚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