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僚侍的意思、僚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僚侍的解釋

侍臣。《太平禦覽》卷一八三引 漢 李尤 《平城門銘》:“ 平門 督司,午位處中,外臨僚侍,内達帝宮,正陽南面,炎暑赫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僚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僚侍(拼音:liáo shì)指侍臣,即古代在君主身邊擔任侍從、輔佐職責的官員。


二、詞語構成

  1. 僚:指官吏或同僚,如“官僚”“僚屬”;
  2. 侍:指陪伴、侍奉,如“侍立”“侍從”。
    組合後強調“官員身份的侍從人員”。

三、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李尤的《平城門銘》:

“平門督司,午位處中,外臨僚侍,内達帝宮,正陽南面,炎暑赫融。”
(引自《太平禦覽》卷一八三,說明僚侍位于宮門附近,連接内外事務)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宮廷中兼具官職與侍奉職能的角色,例如:


“僚侍”屬于生僻古語,現代使用極少,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考據類文本中。如需更詳細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太平禦覽》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僚侍》的意思

《僚侍》是指官員的隨員或侍從,可理解為官員的助手、隨從。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地位較低的官員,負責執行各種助理工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

《僚侍》的拆分部首是「⺍」和「⺾」。其中,「⺍」是左邊的部首,叫做「刀」,表示與刀有關的事物;「⺾」是右邊的部首,叫做「乂」,表示行為或動作。根據筆畫順序計算,「僚」的總筆畫數為14,「侍」的總筆畫數為8。

來源和繁體

「僚侍」一詞源自古代漢語,穿越了曆史的長河。在古時候,官員常常需要侍從來幫助他們處理各種事務,特别是一些瑣碎而重要的工作。因此,「僚侍」成為被召喚執行這些任務的人的稱呼。

在繁體字中,「僚」和「侍」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僚」的寫法是「便刀來」,「侍」的寫法是「典乂」或「彳币」。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寫法逐漸簡化,演變成了今天的形态。

例句

1. 他是大臣的忠誠僚侍,一直以來都盡職盡責。

2. 這位禦前侍衛是皇帝最親信的僚侍。

組詞

1. 官僚: 指官府中的工作人員,主管處理行政事務。

2. 僚友: 指與自己行動、工作或共同生活的朋友或伴侶。

近義詞

侍從、佐吏

反義詞

上司、主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