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駮異”。1.駁雜歧異。《後漢書·張奮傳》:“臣以為 漢 當制作禮樂,是以先帝聖德,數下詔書,愍傷崩缺,而衆儒不達,議多駮異。”《宋書·禮志一》:“ 黃初 以來,諸儒共論正朔,或以改之為宜,或以不改為是,意取駁異,于今未決。”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石經》:“ 後漢 明帝 時,公卿言五經駮異,請開 呂不韋 冢,是未焚《詩》《書》前本。” 章炳麟 《訄書·哀焚書》:“何一人之言,而前後駁異如是也?”
(2).辯論不同意見。《新唐書·窦參傳》:“然多與宰相駁異,數為排卻,卒無以傷。”
“駁異”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别,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駁斥不同意見
指在辯論或讨論中,對他人觀點進行反駁或否定,強調堅持己見的态度。例如:“在學術研讨會上,他多次駁異對方的論點,展現了嚴謹的邏輯。”
駁雜歧異
描述事物混雜、不一緻的狀态,多用于文獻或制度内容。例如《後漢書》中提到“衆儒不達,議多駮異”,即指觀點雜亂分歧。
該詞在古籍中常見,如《新唐書》提到窦參“與宰相駁異”,指其多次與上級辯論不同意見。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可參考《後漢書》《新唐書》等文獻原文。
《駁異》一詞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其中,“駁”字的部首是馬,共12畫;“異”字的部首是口,共7畫。
《駁異》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在漢語中,“駁”的意思是駁斥、反駁;“異”的意思是不同、區别。結合在一起,表示對某種觀點或看法進行反駁、否定。
在繁體字中,“駁”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而“異”字的寫法是「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不過,根據《康熙字典》,古代的寫法與現代的寫法大緻相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駁異》一詞的例句:
與《駁異》相關的組詞有:
與《駁異》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與《駁異》意思相反的詞彙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