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曠阙的意思、曠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曠阙的解釋

(1).謂失職,不稱職。 前蜀 杜光庭 《奏于龍興觀醮玉局劄子》:“冀免曠闕,以葉敬恭。” 宋 範仲淹 《舉張諷李厚充青州職官狀》:“臣受國寄任,日憂曠闕。”

(2).空缺;耽誤。《清史稿·禮志七》:“﹝ 乾隆 ﹞十六年,諭部院大臣董率庶僚,常朝按期赴班,毋曠闕。” 黃遠庸 《新聞日記·一九一五年四月一日》:“鄙人數月以來,通信事務曠闕太甚……遂不能不勉自奮發。”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權威詞典和文獻資料,“曠阙”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kuàng quē/kuàng què,其含義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解析:

  1. 基本含義
    由“曠”(空虛、空缺)和“阙”(官職)組合而成,最初指官職空缺無人擔任的狀态。後引申為職位長期無人填補或事情被耽誤,例如《清史稿》中“毋曠阙”即要求按時履職,避免延誤。

  2. 詳細釋義

    • 失職、不稱職:如宋代範仲淹在奏折中用“日憂曠阙”表達對官員履職不力的擔憂。
    • 空缺與耽誤:既指職位長期空置,也指事務因無人負責而被耽擱。前蜀杜光庭曾用“冀免曠阙”祈求避免職務疏漏。
  3.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正式文書或曆史典籍,強調責任缺失或時間延誤。例如《宋史》中描述官員選拔時,需避免“曠阙”導緻政務停滞。

  4. 近義詞與關聯詞
    近義詞包括“空缺”“失職”,反義詞如“稱職”“盡職”。現代語境中可類比“崗位空缺”“玩忽職守”等表達。

總結來看,“曠阙”兼具“職位空缺”和“履職不力”兩層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清史稿》等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曠阙的意思

曠阙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空曠荒涼、無人迹。它可以形容空曠的地方或空間,也可以用來描述人迹罕至的地方或時間。

拆分部首和筆畫

曠阙的拆分部首是⼠(人字旁)和阝(阜字旁),共有15個筆畫。

來源

曠阙來源于古代《易經·坤卦》中的一句話:“曠其曠,莫之既曠,得其卧。”這句話意指廣袤空曠的地方,無人居住的荒涼場所。

繁體

曠阙的繁體字是曠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作曠阙時,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标準字形,因為古代漢字的寫法會隨着時間、地區和書法家而有所不同。因此,曠阙在古代的寫法有很多變體。

例句

1. 這片土地荒涼曠阙,幾乎沒有人居住。

2. 城市的中心廣場在午夜時分顯得十分曠阙,行人稀少。

3. 周五下午五點,辦公室已經空無一人,一片曠阙的氛圍。

組詞

曠野、曠廟、荒階、荒蕪

近義詞

荒涼、冷落、無人、空寂

反義詞

繁華、熱鬧、擁擠、繁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