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失職,不稱職。 前蜀 杜光庭 《奏于龍興觀醮玉局劄子》:“冀免曠闕,以葉敬恭。” 宋 範仲淹 《舉張諷李厚充青州職官狀》:“臣受國寄任,日憂曠闕。”
(2).空缺;耽誤。《清史稿·禮志七》:“﹝ 乾隆 ﹞十六年,諭部院大臣董率庶僚,常朝按期赴班,毋曠闕。” 黃遠庸 《新聞日記·一九一五年四月一日》:“鄙人數月以來,通信事務曠闕太甚……遂不能不勉自奮發。”
“曠阙”為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單字訓诂與整體詞義兩個層面解析。從構詞法看,“曠”本義為光明,《說文解字》釋為“明也”,後引申出空闊、荒廢之意,如《漢書·賈山傳》載“地之硗者,雖有善種,不能生焉”,顔師古注“硗謂磽埆瘠薄”;“阙”通“缺”,《說文解字》注“阙,門觀也”,段玉裁引申為“凡中空曰阙”,《周禮·夏官·掌固》鄭玄注“阙猶缺也”即其證。
二字組合成詞後,“曠阙”特指職官制度中的特殊狀态。據《中國曆代職官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記載,該詞多用于古代官制,指官員職位長期空缺未能及時補任的行政現象,如《宋史·職官志》載“諸路監司有曠阙,令中書省選差”。清代趙翼《陔餘叢考》卷二十七考辨稱“唐宋時謂員阙為阙,元時謂之曠阙”,可見其曆時性演變。
在語義擴展層面,該詞可引申指制度性缺失或禮法疏漏。《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收錄其第二義項為“指政教等方面的欠缺”,引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近來風俗人情,積習生弊,有頹靡不振之漸,有積重難返之幾,若不稍加改易,恐無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雖未明言“曠阙”,實暗含制度性曠阙之弊。
當代語言實踐中,“曠阙”多保留其古義,常見于曆史文獻研究與古代制度考據領域。《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标注其為“書面語”,釋義作“(職位)長久空缺”,例證引《資治通鑒·唐紀》“時方鎮阙帥者,往往自補親隨,謂之留後,朝廷因而命之,未嘗正其曠阙”。
根據權威詞典和文獻資料,“曠阙”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kuàng quē/kuàng què,其含義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解析:
基本含義
由“曠”(空虛、空缺)和“阙”(官職)組合而成,最初指官職空缺無人擔任的狀态。後引申為職位長期無人填補或事情被耽誤,例如《清史稿》中“毋曠阙”即要求按時履職,避免延誤。
詳細釋義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正式文書或曆史典籍,強調責任缺失或時間延誤。例如《宋史》中描述官員選拔時,需避免“曠阙”導緻政務停滞。
近義詞與關聯詞
近義詞包括“空缺”“失職”,反義詞如“稱職”“盡職”。現代語境中可類比“崗位空缺”“玩忽職守”等表達。
總結來看,“曠阙”兼具“職位空缺”和“履職不力”兩層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清史稿》等曆史文獻()。
鼇釣白宣帽鞭石冰上運動薄情采蓮隊承禀呈華穿文鑿句呆鄧鄧答剌棱登殚空道同志合登難墊平掂梢折本凍柳耳報逢惡導非逢掖佛光寺攻刺挂弓漢文衡紀厚德家廚蹇困剪葉僭易記諜霁風朗月記珠課訂嘞嘞臨眺邏倅莫或目眙哪咤泡飯碰命绮閣清節家秋薦肉飛眉舞三重山巾神爽施食熟肚松喬之壽所處通玄完絜文幹穩練象果效仿邪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