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鳥鳴聲。《禮記·大學》:“《詩》雲:‘緡蠻黃鳥,止于丘隅。’” 陸德明 釋文:“‘緡蠻’音緜,一音亡巾反。《毛詩》作緜,傳雲:‘緜蠻,小鳥貌。’”按,“緜蠻黃鳥”,見《詩·小雅·綿蠻》。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字說·字異而義同》:“《詩》‘綿蠻黃鳥’,《大學》作‘緡蠻’。”
“缗蠻”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文獻語境分析,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拟聲/形态描述
原指鳥鳴聲或小鳥輕巧的樣貌。例如《禮記·大學》引用《詩經》時寫作“緡蠻黃鳥,止于丘隅”,陸德明《經典釋文》注“緡蠻”為“緜蠻”,解釋為“小鳥貌”()。此處的“缗蠻”與“緜蠻”為異體字,均讀作mián mán(注音:ㄇㄧㄢˊ ㄇㄢˊ),用于描摹黃鳥的鳴叫或輕盈姿态。
文獻中的異體現象
宋代孫奕《履齋示兒編》提到,《詩經·小雅》原篇名“緜蠻”,而《禮記·大學》引作“緡蠻”,屬同詞異寫()。
《小雅·緜蠻》是一首政治諷喻詩,被收錄于《詩經》雅詩部分。據漢典權威解析():
“缗蠻”既可指鳥鳴或小鳥的形态,也是《詩經》中一首詩的篇名,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用于文學賞析,建議直接閱讀《小雅·緜蠻》原文,并結合曆代注疏綜合分析。
《缗蠻》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粗俗、野蠻、未開化的人或族群。
該詞的拆分部首為缶(fǒu)和虍(hū),其中缶為瓦器的意思,虍為老虎的意思。
根據康熙字典,缗蠻的總筆畫數為12。
《缗蠻》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楚辭·離騷》中。在古代,《缗蠻》指的是鄰近的蠻族,描述了那些生活在邊境地區、與中原文化差異較大的人或族群。
在繁體字中,缗蠻的寫法為緡蠻。
在古代,缗蠻的漢字寫法為缗或縭,蠻的漢字寫法為蠻。
1. 他對待别人總是那麼缗蠻,沒有一點風度。
2. 那個部落的人被稱為缗蠻,他們生活在山林裡,與現代文明幾乎沒有接觸。
3. 這個小鎮位于邊境地區,一直以來被看作是缗蠻之地。
組詞:缗蠻族、缗蠻地區、缗蠻文化。
近義詞:野蠻、未開化、蠻族。
反義詞:文明、開化、文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