铎鞘的意思、铎鞘的詳細解釋
铎鞘的解釋
亦作“ 鐸韒 ”。 唐 代 南诏 兵器名。一種鋒利的刀。《新唐書·南蠻傳上·南诏上》:“鐸鞘者,狀如殘刃,有孔傍達,出 麗水 ,飾以金,所擊無不洞,夷人尤寳,月以血祭之。”《新唐書·南蠻傳上·南诏上》:“ 異牟尋 金甲,蒙虎皮,執雙鐸韒。” 清 曹樹翹 《滇南雜志》:“按鐸鞘,狀如殘月,有孔旁達。”
詞語分解
- 铎的解釋 铎 (鐸) ó 大鈴,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亦為古代樂器。盛行于中國春秋至漢代:木铎。鈴铎。铎舞。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 鞘的解釋 鞘 à 裝刀、劍的套子:刀鞘。劍鞘。 鞘 ā 拴在鞭子末端的細皮條:鞭鞘。 筆畫數:; 部首:革;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铎鞘”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釋:
-
基本含義與發音
讀音為duó qiào,由“铎”和“鞘”兩字組成。根據多個權威來源(、、),它特指唐代南诏國(今雲南地區)的一種兵器,屬于刀類,以鋒利著稱。
-
曆史出處與特征
據《新唐書·南蠻傳》記載,铎鞘“狀如殘刃”或“殘月”,刀身有孔,材質來自麗水(今雲南金沙江流域),常以金裝飾。其殺傷力極強,“所擊無不洞”,被視為南诏的珍寶,甚至每月以血祭祀(、)。
-
文化意義
南诏王異牟尋曾身着金甲、手持雙铎鞘,象征權力與威嚴。此兵器在南诏軍事和社會中具有重要地位,被夷人(當地民族)尤為珍視()。
-
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成語,比喻言行刺耳、不合常理,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可能與另一詞語混淆,建議以兵器說為主流。
“铎鞘”主要指唐代南诏的刀類兵器,兼具實用與文化象征意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等史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铎鞘(duó qiào)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鈴铛的套子”。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钅”和“兌”。其中,“钅”表示金屬,而“兌”表示套在物體上。铎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樂器鈴铛,它們常常用一個套子來連接起來,使其便于懸挂和敲打。
從字形來看,铎鞘的繁體寫法與簡體寫法相同,都是“鐸鞘”。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铎鞘一詞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整體來說與現代漢字相似。
以下是一些關于铎鞘的例句:
1. 他用铎鞘把鈴铛串在一起,制作了一個美麗的風鈴。
2. 這些鈴铛的铎鞘都是手工制作的,富有獨特的工藝美感。
關于铎鞘的相關詞彙有:
1. 鈴铛(líng dāng):指用金屬制成的,發出響聲的小物件,常常用于警示、提醒等。
2. 鈴铛套裝(líng dāng tào zhuāng):指用于懸挂鈴铛的一組套件。
對于铎鞘的近義詞和反義詞,目前暫時找不到與之完全對應的詞彙。
以上是關于铎鞘的簡要介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