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神的意願。《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遠協神期,用彰世祀。” 呂向 注:“遠合於鬼神之間,用明代祠祀之禮也。”
(2).猶心期。謂彼此深切了解。《文選·謝靈運<廬陵王墓下作>詩》:“神期恒若存,德音初不忘。” 張銑 注:“心於神明期恒如存也,思接德音之初,于今不忘。”
“神期”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神的意願
指宗教或神話中神明所預示的意志或安排,常用于古代文獻中表達對天命的遵從。例如《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提到“遠協神期”,呂向注解為“遠合於鬼神之間”,即強調符合神明旨意。
彼此深切了解
引申為心靈相通、心意契合的狀态。如謝靈運在《廬陵王墓下作》中寫道“神期恒若存”,張銑注解為“心於神明期恒如存也”,表達對逝者精神長存的追念。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相關研究,可參考《文選》等文獻。
神期(shén qī)常用于古代文獻中,指的是神明所定的特定時間或日期。在古代宗教儀式、祭祀活動、封建禮制等場合中,人們會根據神明的指示或預兆來确定特定的神期。
神期的拆分部首為示(shì)和月(yuè),示表示手的形狀,月表示月亮。神期的總筆畫數為10畫。
《神期》一詞的源頭較難考證,不過在古代文獻中有多處涉及神期的記載。在《尚書·夏書·湯诰》中有“谕民:用期曰神期”之句,表明神期一詞在古代就已存在。
神期的繁體字為「神歧」。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神期」的形狀與現代略有差異。其中,“神”字形狀上方為“田”,下方為“示”,表示神靈的出現;而“期”字上方為“十”,下方為“曰”,表示時間的期限。
1. 每年農曆正月初一是當地的神期,人們會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
2. 神農部落有着自己獨特的神期傳統,這是他們表達對自然神靈敬意的方式。
組詞:神明、神靈、神道
近義詞:神息、神降、神來、神兆
反義詞:凡期、常規期、平凡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