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指處境寒苦艱辛。檗,即黃檗、黃柏,性寒味苦。 唐 白居易 《三年為刺史》詩:“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檗。” 清 錢謙益 《劉一燝授光祿大夫母楊氏加贈一品夫人制》:“相夫子于盛年,則冰檗有聞;撫諸孤于稚弱,則荼苦無間。恒其貞德,終為母師。”
冰檗(bīng bò)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現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作品中,其含義可從字源、本義及引申義三個層面解析:
二字組合後,字面意為“如冰之寒、如檗之苦”,喻指極端清苦的生活境遇。
清貧自守的象征
常見于古詩文,形容安于貧寒、堅守節操。如白居易《三年為刺史》詩:“三年為刺史,飲冰複食檗”,以“冰檗”自述為官清廉、生活清苦之狀。
《漢語大詞典》釋義為“比喻寒苦而有操守”,強調物質匮乏與精神高潔的并存。
現代延伸用法
當代語境中,可形容學術研究、藝術創作等需耐得住寂寞的艱苦過程。例如:“學者甘坐冷闆凳,十年冰檗終成巨著”(《現代漢語詞典》用例)。
參見:
- 李時珍《本草綱目·木部·檗木》
-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卷二十一》
- 《漢語大詞典》(第3卷),商務印書館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89頁
- 《辭源》(修訂本),第0986頁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第62頁
“冰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比喻處境寒苦艱辛,常用來形容清苦的生活狀态或堅韌的意志。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出處或成語典故,可參考《白居易詩集》或宋代《忠肅集》。
半面妝便煩并集螭衣癡坐捶胸頓腳蛋丁典儀跕墜地上天宮抖擻惡道貳離房星改窆高梁鬼親熯涸橫請疆塞節食縮衣金牛山遺址近上機弋蠲絜狂子老虎窗靈潔利施吏屬溜子狸物麥穗兩歧乜些凝然歐杖陪堂生烹爕貧婆溥大勍寇青穗輕棹曲眉豐頰瑞月箬籠三殿善貸上考耍水順注贖庸泗濱鐵券同流合汙卧榻吳大皇帝吳嶽相約閑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