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金伏的意思、金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金伏的解釋

金氣伏藏。多用以指炎熱的伏天。按我國農曆,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此即所謂“庚日必伏”,而庚,五行屬金,金畏火而金氣伏藏,故稱。 唐 包佶 《同李吏部伏日口號呈元庶子路中丞》:“火炎逢六月,金伏過三庚。” 明 楊慎 《苦熱》詩:“引脰望西顥,金伏何時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金伏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金”在五行學說中屬西方、主秋季,象征收斂肅殺之氣;“伏”指潛藏、隱退。二字組合源于古代天文曆法概念,特指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即“入伏”之首日。此時金氣(秋氣)初生卻伏藏未顯,故稱“金伏”。

二、天文曆法内涵

古人以幹支紀日,認為庚日屬金,夏至後第三個庚日标志着盛夏酷暑(三伏天)的開始。《陰陽書》載:“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末伏”,其中“初伏”即“金伏”之日,反映五行相克(火克金)導緻金氣被迫伏藏的自然規律。

三、民俗文化關聯

“金伏”作為三伏起點,衍生出避暑、飲食調節等習俗。如《荊楚歲時記》提及伏日食湯餅“辟惡”,後世演變為“頭伏餃子”的食俗,體現古人順應天時、調和陰陽的生存智慧。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中國天文年曆》(科學出版社)
  3. 《荊楚歲時記譯注》(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金伏”是一個與農曆節氣相關的詞彙,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指“金氣伏藏”,多用于描述炎熱的伏天(即三伏天)。根據農曆劃分,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因庚日在五行中屬金,而金畏火(夏季屬火),故稱金氣伏藏,簡稱“金伏”。

  2. 五行關聯
    古人以五行(金、木、水、火、土)對應季節和天幹。庚日屬金,夏季屬火,火克金,因此金氣需“伏藏”以避火勢,體現了五行相克的思想。

  3. 三伏天的劃分

    • 初伏:夏至後第三個庚日;
    • 中伏:第四個庚日;
    • 末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
      這一劃分與氣候炎熱階段相契合,故“金伏”成為伏天的代稱。
  4. 文學引用
    唐代詩人包佶在《同李吏部伏日口號呈元庶子路中丞》中寫道:“火炎逢六月,金伏過三庚”,明代楊慎的《苦熱》詩亦有“金伏何時終”之句,均以“金伏”指代酷暑。

注意:提到的股市術語“金伏”與其他權威來源無關,可能是誤用或引申義,建議以傳統釋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拜職陂渠編創筆誤作牛玻瓈不能贊一辭長沙會戰超然遠引嗔恚宸宇舂簸沖天出使電鑽遁戢廢寝忘飱風月主阜颠綱曹國姝豪暴賀育畫虎不成反類犬壺湌降骨腱炎迦旃鄰提雞蟲得失鲚刀魚節動蛣屈激烈吉席朘刻浚財課口懶漢末師鬧鬧和和跑信遷逼黔首前院情苗擎托缺絕忍氣吞聲融達山長水遠石磨蔬菲水嘴淑茂替違同屋晚發萬金油萬紐于下令象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