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沉木香”。即沉香。《太平禦覽》卷九八二引 三國 吳 萬震 《南州異物志》:“沉木香出 日南 。欲取,當先斫壞樹着地,積久,外皮朽爛,其心至堅者,置水則沉,名沉香。”《南史·夷貊傳上·林邑國》:“沉木香者,土人斫斷,積以歲年,朽爛而心節獨在,置水中則沉,故名曰沉香。”參見“ 沉香 ”。
沈木香,是中藥材“沉香”的古稱或别名,指特定瑞香科喬木含有樹脂的芳香木材。其釋義可從字源、藥性、文化三方面解析:
古漢語中“沈”常假借為“沉”,取“沉水”之意。因該木材密度高,入水即沉,故稱“沈(沉)木”。
來源:《說文解字注》釋“沈”為“陵上滈水”,後引申為“沉沒”義。
“木香”本指菊科植物雲木香,但古籍中常泛稱具香氣的木材。此處特指樹脂結香的木材,強調其芳香特性。
來源:《本草綱目·木部》載“木香”條目,提及多種香木。
指瑞香科白木香樹(Aquilaria sinensis)含樹脂的心材,其核心特征如下:
樹幹受外傷或真菌感染後分泌樹脂,經年累月凝結成深色芳香塊狀物。
性辛、苦,微溫,歸脾、胃、腎經。傳統醫學認為其可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版)“沉香”條目。
因“入水下沉”“香氣馥郁”得名“沈木香”,《名醫别錄》等古籍均沿用此稱。
來源:《中國藥學大辭典》載“沉香”别名“沉水香”“沈木香”。
位列“沉檀龍麝”四大名香之首,宋代《香譜》稱其“香氣清婉,焚之可通神明”。
《南方草木狀》(晉·嵇含)載:“蜜香、沉香、雞骨香…悉出交州。沈木香者,節密沉水者為上。”
當代《中藥學》教材及藥典統一以“沉香”為正名,“沈木香”作為曆史别名見于文獻考據。其基原植物學名為:
白木香 Aquilaria sinensis (Lour.) Spreng.
分布:中國廣東、海南、福建等地,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注:菊科雲木香(Saussurea costus)現代稱“木香”,與沈木香非同物,需注意區分。
“沈木香”是一個具有曆史淵源的詞語,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基本定義
“沈木香”是“沉香”的别稱,也寫作“沉木香”。它特指一種名貴香料及中藥材,來源于瑞香科植物沉香樹含樹脂的木材,需經自然或人工結香後形成,具有沉水特性(密度大于水)和獨特香氣。
名稱與特性
名稱中的“沈”通“沉”,指其入水即沉的特點;“木香”則描述其木質香氣。古代文獻記載,沉香樹被砍伐後,外皮朽爛,殘留的心材因富含樹脂而質地堅硬,入水下沉,故得此名。
曆史記載
三國時期《南州異物志》提到其産地為“日南”(今越南中部),《南史》亦記載林邑國(古占城)出産沉香,印證了古代東南亞地區作為沉香主要來源的曆史。
注意區分
需與菊科植物木香(現代常見藥材,主産中國)區分。後者為草本植物根莖入藥,用于行氣止痛,與瑞香科的“沈木香/沉香”科屬、用途均不同。
提示:若需了解現代沉香鑒别或木香藥材應用,可進一步提供具體方向以便補充說明。
白糖扮鬼臉搬口弄舌寶雕弓鮑姑北戴河甂瓴不悛腸衣燀赫馳波殆其丹書鐵券墊陷東庑風檐寸晷複讀附庸風雅粰鬻工程塑料購得挂靠海防函詢號頓皓首窮經河鼓畫龍回跋火射街面積歲寬弘老塘聯想厲度夢幻泡影孥累貧困遒豔日近長安遠山谿聖志樹明庶頑頌歌嵩呼素面朝天堂頭首座體範團龍脫頤屠肆外後日外彙吳觀舞局仙都觀縣公香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