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後天。緊接在後天之後的那一天。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十:“今人謂後三日為外後日,意其俗語耳。偶讀《唐逸史·裴老傳》乃有此語。 裴 , 大曆 中人也,則此語亦久矣。”《金6*瓶6*梅詞話》第三回:“明日是破日,後日也不好,直到外後日方是裁衣日期。”《儒林外史》第四七回:“外後日是 方六 房裡請我喫中飯,要擾過他,纔得下去。”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外後日漢語 快速查詢。
“外後日”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時間,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外後日”指大後天,即緊接在後天之後的那一天。例如《金瓶梅》中提到“直到外後日方是裁衣日期”,即三天後的日期。
現代漢語中,“外後日”多用于方言或特定語境,普通話更常用“大後天”替代。但在古典文學、民俗研究等領域仍具參考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老學庵筆記》或《金瓶梅》等文獻來源。
《外後日》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将來的某一天或将來的某個時候。通常用于表示将來某一時刻的到來,表示時間的延後。
《外後日》的拆分部首為《外》(wài)、《後》(hòu)和《日》(rì)。其中,《外》的拆分部首為《卩》(jié),總共5畫;《後》的拆分部首為《口》(kǒu),總共6畫;《日》的拆分部首為《曰》(yuē),總共4畫。
《外後日》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南朝梁·謝靈運的《二十四課語》。原文是“過去者,其艱難可饒;升意者,其外後日昭。”意為過去的事情,即使困難重重也要原諒;前途光明的人,将來必然會有好的時機。
《外後日》的繁體為《外後日》。
在古時候,漢字《外後日》的寫法與今天基本相同,隻是字形有些許差異,例如《外》的寫法中曲線更多,筆畫更繁瑣。
1. 他雖然眼下很艱難,但相信《外後日》一定會有更好的結果。
2. 這次考試考得不理想,但我仍然要堅持努力,相信《外後日》一定會有所改變。
1. 明日(míng rì):指明天。
2. 外來(wài lái):指外面來的,不本土的。
3. 後輩(hòu bèi):指某個人的後代或晚輩。
1. 将來(jiāng lái):表示時間的延後,在今後的日子裡。
2. 以後(yǐ hòu):表示時間的先後順序,指某一時間點之後的時期。
1. 之前(zhī qián):表示在某一時間點之前。
2. 過去(guò qù):表示時間的延續,指已經發生的事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