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ong]∶贊美祝頌的詩歌
欣歡之聲浃于億兆,銜感之至形于頌歌。——唐· 宋璟《三月三日為百官謝賜宴表》
(2) [hymn of praise]∶贊美;祝頌
天下翕然,一口頌歌。——《新唐書·張玄素傳》
士頌歌于政教,民謠詠于渥恩。——《宋書·謝靈運傳·撰征賦》
(1).贊美;歌頌。 南朝 宋 謝靈運 《撰征賦》:“士頌歌於政教,民謡詠於渥恩。”《新唐書·張玄素傳》:“陛下向平 東都 ,曾觀廣殿,皆撤毀之,天下翕然,一口頌歌。”
(2).用于祝頌的詩歌。 唐 宋璟 《謝賜宴表》:“欣歡之聲,浹於億兆,銜感之至,形於頌歌。” 魏巍 《東方》第四部第十六章:“這雷聲在峭壁深谷中不絕地滾動着,回蕩着,就像為我們的英雄唱的頌歌一樣。” 袁鷹 《忠魂曲》詩:“火紅的 嶽麓 楓林,唱不完英雄的頌歌。”
頌歌作為漢語詞彙,具有多層文化内涵與特定文體特征,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字源本義
“頌”原指祭祀時以舞蹈、音樂贊頌神明的儀式(《說文解字》:“頌,貌也”),後引申為稱揚功德;“歌”即詠唱。二字合成後,指以莊重語言歌頌功績或崇高事物的詩歌。
現代定義
古典頌體
現代轉型
近代以來,“頌歌”逐漸脫離宗教儀式,轉向歌頌民族精神、英雄人物或自然山河(如郭沫若《新華頌》),形式亦突破格律限制,融入白話與自由體。
《詩經·魯頌·駉》:“駉駉牡馬,在坰之野。” 歌頌魯國牧馬繁盛,隱喻國力強盛。
光未然《黃河頌》:“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以黃河象征民族精神,體現頌歌的抒情性與象征性。
附例(現代頌歌節選):
“太陽啊,你這不朽的哲人,/ 把光明帶給世界萬物。”
——艾青《太陽頌》
“頌歌”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頌歌指贊美、祝頌的詩歌或歌曲,常用于表達對黨、祖國、領袖、人民、英雄人物或革命事業等的歌頌。其核心内涵包括: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演變或作品分析,可參考來源網頁(如、6)的詳細内容。
寶籙倍言北珠标同伐異柄臣不中用刬除長蟲徹桉遲立崇基創痏鋤草大顯神通東窗計法馬複工父為子隱刮目河伯度事小吏穢媟獲解貨聲豁眼堅守不渝節減金軒闿門空運快意栗溫女兒節排诋捧到天上軿列帡幪碕岸秦嘉曲譯日來月往三複僧寶傷折十日飲詩室恕道樞府鼠黏舜日堯天嗣紹松軟探骊珠通弊萬古挽粟椀珠圍圓相吵鄉愚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