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沉靜。 明 宋濂 《故金處士墓碣》:“爾父沉謐,有守人也。”
“沈谧”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ěn mì(注音:ㄕㄣˇ ㄇㄧˋ),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沈谧意為“沉靜”,形容人或環境的深沉、安甯狀态。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宋濂的《故金處士墓碣》:“爾父沉謐,有守人也。”
此句意為:“你的父親性格沉靜,是堅守原則的人”()。
若需進一步了解名字寓意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古籍或語言學資料。
沈谧(shěn mì)是一個形容詞,表示安靜、甯靜的意思。指某個場所或者環境非常平靜,沒有喧嘩聲和動蕩的迹象。
沈谧由兩個部首組成:沈(水)和谧(言)。其中,沈的部首是水字旁,筆畫為8;谧的部首是言字旁,筆畫為12。
《沈谧》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荀子集注》。最早被用來形容人的内在狀态,後來逐漸擴展到形容環境和氣氛。
《沈谧》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沈靡」。
在古代,沈谧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例如,在《康熙字典》中采用了「瀋靡」的寫法。這些變體寫法現在已經很少使用。
1. 整個山谷十分沈谧,隻能聽到微風吹拂樹葉的聲音。
2. 靜靜地躺在草地上,感受着大自然的沈谧與甯靜。
1. 沈靜:形容非常安靜,毫無動靜。
2. 沈默:指不說話或者不發出聲音,保持寂靜。
3. 甯谧:具有甯靜、和平的意思,形容環境安詳。
1. 安靜:指沒有噪音或騷動。
2. 幽靜:形容環境非常安靜,給人一種甯靜的感覺。
3. 靜谧:指平靜安甯的狀态。
1. 喧鬧:形容聲音嘈雜、非常吵鬧。
2. 動蕩:表示動亂、不安定的狀态。
3. 忙碌:指繁忙、忙于各種活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