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侍子的意思、侍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侍子的解釋

(1).古代屬國之王或諸侯遣子入朝陪侍天子,學習文化,所遣之子稱侍子。《後漢書·光武帝紀下》:“ 鄯善 王、 車師 王等十六國,皆遣子入侍奉獻,願請都護。帝以中國初定,未遑外事,乃還其侍子,厚加賞賜。”《後漢書·西域傳·疏勒國》:“五年, 臣磐 遣侍子與 大宛 莎車 使俱詣闕貢獻。”《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十三年》:“ 燕王 遣使入貢於 魏 ,請送侍子。” 範文瀾 《中國通史簡編》第二編第三章第五節:“ 西漢 時期, 西域 諸國的貴族子弟多到 長安 ,學 漢 文化。國王的兒子稱為侍子,得到朝廷更多的優待。”

(2).可以侍奉雙親的兒子。 唐 于鹄 《送遷客》詩之一:“白頭無侍子,多病向天涯。” 唐 張籍 《寄衣曲》:“高堂姑老無侍子,不得自到邊城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侍子為漢語曆史詞彙,包含兩個主要義項:

一、古代諸侯或屬國質子 指漢代至南北朝時期,邊疆部族首領或藩屬國君主派遣至中央朝廷侍奉的子弟,具有人質與外交使節雙重性質。此義項源自《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匈奴遣使來獻,使中郎将報命,複遣子入侍。”據《漢語大詞典》解釋,“侍子”制度是古代中央政權維系邊疆穩定的政治手段,侍子需長期居留都城,學習中原文化。

二、侍奉父母的兒子 在部分方言與古典文獻中,“侍子”可泛稱盡孝奉養雙親的兒子。如《辭源》引《南史·孝義傳》例證:“(劉瑜)侍母病,晝夜不離側”,此處“侍子”強調子女親身照料長輩的行為。

以上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源》(商務印書館)及《後漢書》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

“侍子”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學語境理解:

一、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特殊身份
指諸侯國或附屬國派遣至中央王朝的質子,通常為王室子弟。這一制度在漢代尤為典型,如《後漢書》記載鄯善、車師等西域十六國曾“遣子入侍”。侍子兼具人質與文化交流的雙重作用,通過長期居留學習中原文化,促進藩屬關系。例如東漢時期,疏勒國侍子曾與大宛、莎車使者共同朝貢。

二、文學作品中的家庭倫理意象
唐代詩歌中常指“能侍奉父母的兒子”,反映傳統孝道觀念。如于鹄《送遷客》中“白頭無侍子,多病向天涯”,張籍《寄衣曲》描寫“高堂姑老無侍子”的孤苦境遇,均通過缺失侍子的場景強化情感表達。

需注意:第一層含義多用于史書典章,第二層則屬文學化表達。兩類用法均與“侍”字本義“陪從、伺候”(見《漢典》解釋)密切相關,但具體指向不同社會關系。

别人正在浏覽...

哀憤報礦拔意辨理參乘楚飵從風而靡爨演丹節旦倈斷腸草堆垛妒賢嫉能督郵發物風制高號銅漢陰老父鴻蔭環鎮翦定尖厲劫路徑行匶路髻鴉儁髦鐻鍝狂誕饋人廊廟累足鄰姻輪帶鹵汁蓦路人木汁内號牛山淚錢法羬羊清眠姌嫋上水傷憂鼪鼠事過情遷侍俑石鐘山守古手炮衰之以屬訴窮台弼跆藉套話陶墟委政顯美鮮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