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旅酧”。謂祭禮完畢後衆親賓一起宴飲,相互敬酒。《禮記·曾子問》:“祭,如之何則不行旅酬之事矣。” 孔穎達 疏:“酬賓訖,主人洗爵于阼階上獻長兄弟及衆兄弟及内兄弟于房中。獻畢,賓乃坐,取主人所酬之觶於阼階前酬長兄弟,長兄弟受觶於西階前酬衆賓,衆賓酬衆兄弟,所謂旅酬也。”《詩·小雅·小弁》“君子信讒,如或醻之” 漢 鄭玄 箋:“醻,旅醻也。” 孔穎達 疏:“酬酢皆作‘酬’,此作‘醻’者,古字得通用也。酬有二等:既酢而酬賓者,賓奠之不舉,謂之奠酬;至三爵之後乃舉嚮者所奠之爵以行之;於後,交錯相酬名曰旅酬,謂衆相酬也。”
“旅酬”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儀中的一種宴飲環節,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基本定義
指祭祀儀式結束後,主賓共同宴飲并依次敬酒的環節。賓客之間按照尊卑次序相互酬答,體現禮儀的秩序性。該詞也寫作“旅酧”,《禮記·曾子問》中記載了相關流程。
儀式流程
根據《禮記》記載,祭祀後主人先向賓客獻酒(稱為“酬”),賓客回敬主人(稱為“酢”)。隨後賓客之間依序敬酒:長兄弟→衆賓→衆兄弟,形成自上而下的傳遞鍊條。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小弁》鄭玄箋注,并在《儀禮·燕禮》中進一步說明“旅酬”是“以次序勸卿大夫飲酒”,強調禮儀的等級性。
演變與延伸
後世逐漸将“旅酬”泛化為宴飲中賓客間相互敬酒的行為,但核心仍保留禮儀秩序。如《禮記正義》提到“旅酬”需遵循“尊者禮終,卑者始”的原則。
現代釋義
現代詞典多将其解釋為“祭祀後集體宴飲并相互敬酒”,部分引申為正式宴會的禮節性飲酒環節。
《旅酬》這個詞意指旅途中的報酬或回報,主要指旅行過程中獲得的款待、待遇或付費。它既可以指旅行者給予賓館或服務員小費,也可以指旅行者受到的禮遇或享受的服務。
《旅酬》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旅、酉,酬。其中,「旅」音lǚ,部首為方塊水,總筆畫為10;「酉」音yǒu,部首為酉,總筆畫為7;「酬」音chóu,部首為酉,總筆畫為12。
《旅酬》這個詞來自于古代漢語,是由「旅」和「酬」兩個字組成的。「旅」意為旅行,「酬」則表示回報或報答。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旅酬」這個詞,表示旅行途中的報酬。
繁體字形中,《旅酬》分别為「旅」和「酬」兩個字。在繁體中,「旅」的形狀較簡體字更為繁複,而「酬」的形狀基本保持一緻,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旅酬》保持了和現代漢字寫法相似的表達方式。不過在古代書法中,字的形狀可能會有一些個别變化,整體書寫風格也會有所不同。
1. 他決定給旅館工作人員一筆慷慨的旅酬,以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2. 作為導遊,她相信隻要為旅客提供了出色的服務,就能獲得豐厚的旅酬。
1. 旅程:指一段旅行的過程或時間。
2. 酬謝:指對别人的好處或勞動表示感謝,進行回報或報答。
3. 旅費:指旅行所需的費用,如交通、住宿、飲食等。
1. 報酬:指為做某事所得到的報償或回報。
2. 報答:指回報對方的好意和恩德。
3. 酬勞:指為工作、勞動或服務所得到的報酬。
1. 付費:指旅行者需要支付的費用。
2. 請客:指旅行者邀請别人吃飯或提供服務,作為回報或感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