凫臾的意思、凫臾的詳細解釋
凫臾的解釋
古國名。即 夫馀 。在今 東北 地區。《禮記·王制》“東方曰寄” 孔穎達 疏引 漢 應劭 《風俗通》:“夷者,觝也,其類有九。依《東夷傳》九種:一曰 玄菟 ,二曰 樂浪 ,三曰 高驪 ,四曰 滿飾 ,五曰 鳧臾 ,六曰 索家 ,七曰 東屠 ,八曰 倭人 ,九曰 天鄙 。”
詞語分解
- 凫的解釋 凫 (鳬) ú 水鳥,俗稱“野鴨”,似鴨,雄的頭部綠色,背部黑褐色,雌的全身黑褐色,常群遊湖泊中,能飛。 同“浮”。 〔凫茈〕古書上指“荸荠”。 同“洑”。 筆畫數:; 部首:幾; 筆順編號:
- 臾的解釋 臾 ú 〔須臾〕見“ 須”。 筆畫數:; 部首:臼;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凫臾”是一個古代國名,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詞義:指古代東北地區的“夫馀國”(也寫作“扶馀”),地理位置大緻在今吉林省長春市及松花江、嫩江流域一帶。
- 拼音:fú yú,注音為ㄈㄨˊ ㄩˊ。
二、曆史與文化背景
- 族源與圖騰
扶馀族又稱“凫臾”,其名稱源自“野鴨子”(俗名“洛鳥”),族人以野鴨為圖騰。
- 名稱由來
- 扶馀人将“鹽”稱為“馀”,因當地生長一種含鹽的扶桑樹(又稱“雒常樹”),故得名“扶馀”。
- 《山海經》等古籍中記載此樹為“雒棠”“服常”等異名。
三、文獻記載
- 漢代應劭《風俗通》提到,東夷九種之一為“鳧臾”,與玄菟、樂浪、高句麗等并列(《禮記·王制》孔穎達疏引)。
- 扶馀族後裔分支包括索離、朝族、鮮族等,部分南遷至河北、遼甯等地。
四、補充說明
“凫臾”一詞多見于古籍及民族史研究,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如需進一步了解扶馀族曆史,可參考《東夷傳》及相關考古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凫臾(fú yú)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形成于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幾”部,右邊是“魚”部。凫臾的拼音是fú yú,讀音是四聲。在繁體字中,凫臾的寫法是鳬闉。在古時候,凫臾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但它的意思始終是相同的。凫臾可以用作一個名詞,表示邊遠的地區或偏僻的鄉村。它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性格傾向,比如指某人思考問題比較複雜或行為比較謹慎。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凫臾這個詞,比如:“他的家鄉是一個凫臾之地,很少有人去過。”、“他舉止凫臾,給人一種内斂的感覺。”根據凫臾的意思和用法,一些相關的組詞可以為凫臾青年、凫臾風景、凫臾縣等。與凫臾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偏僻、邊遠等;而相反的詞語可以是繁華、熱鬧等。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