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凫臾的意思、凫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凫臾的解釋

古國名。即 夫馀 。在今 東北 地區。《禮記·王制》“東方曰寄” 孔穎達 疏引 漢 應劭 《風俗通》:“夷者,觝也,其類有九。依《東夷傳》九種:一曰 玄菟 ,二曰 樂浪 ,三曰 高驪 ,四曰 滿飾 ,五曰 鳧臾 ,六曰 索家 ,七曰 東屠 ,八曰 倭人 ,九曰 天鄙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凫臾是古代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含義的複合詞。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凫"本義指野鴨,如《詩經·鄭風》中"凫鹥在泾";"臾"則有兩解:一為"須臾"表時間短暫,二為古國名,如《春秋》提到的"費國",别稱凫臾。兩字合稱"凫臾",特指春秋時期位于今山東費縣一帶的小諸侯國,《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載其曾參與中原會盟,後為魯國附庸。

在文字學角度,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考證"凫臾"作為地名時,"凫"取象于當地水澤地貌特征,"臾"則與古東夷部族稱謂相關。現代考古發現印證了該地區存在商周時期聚落遺址,出土青銅器銘文中可見"凫伯"稱謂,與傳世文獻記載形成互證。

網絡擴展解釋

“凫臾”是一個古代國名,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曆史與文化背景

  1. 族源與圖騰
    扶馀族又稱“凫臾”,其名稱源自“野鴨子”(俗名“洛鳥”),族人以野鴨為圖騰。
  2. 名稱由來
    • 扶馀人将“鹽”稱為“馀”,因當地生長一種含鹽的扶桑樹(又稱“雒常樹”),故得名“扶馀”。
    • 《山海經》等古籍中記載此樹為“雒棠”“服常”等異名。

三、文獻記載

四、補充說明

“凫臾”一詞多見于古籍及民族史研究,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如需進一步了解扶馀族曆史,可參考《東夷傳》及相關考古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标尺鄙拙側頭常滿禅說澄徹踹腿兒傳杯弄盞傳心術鹑服戳壁腳扼塞賦斂革選顧反貴買國宅懷塼黃秔化色五倉交床交鳴驕縱金篦術金籙雲籤舉迹苛察老丫流僈騾馬大會毛收入牛角尖偏生強龍不壓地頭蛇七孔窮壤饒樂任地柔奴苫蓋射影施命發號侍妾事無二成順天得一夙素沓來麕至唐太宗童幡同懷外強中瘠玩具挽正文瘋吳市之箫舞藝翔步西班屑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