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驿站傳送文書的人。《後漢書·馬嚴傳》:“時京師訛言賊從東方來,百姓奔走,轉相驚動,諸郡遑急,各以狀聞。 嚴 察其虛妄,獨不為備。詔書勑問,使驛係道, 嚴 固執無賊,後卒如言。”
(2).傳譯的信使。《後漢書·東夷傳》:“自中興之後,四夷來賓,雖時有乖畔,而使驛不絶。”《三國志·吳志·薛綜傳》:“自斯以來,頗徙中國罪人雜居其間,稍使學書,粗知言語,使驛往來,觀見禮化。”
“使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詳細解析:
驿站傳送文書的人
指古代驿站系統中負責傳遞官方文書、公文的專職人員。例如《後漢書·馬嚴傳》記載:“詔書勑問,使驛係道”,描述朝廷通過驿站系統頻繁傳遞诏令的情景。
傳譯的信使
在對外交往中,也指負責語言翻譯與信息傳遞的使者,如《三國志·吳志》提到“使驛往來,觀見禮化”,體現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使驿》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古代文獻中,意為派遣使者或有關派遣使者的驿站。
《使驿》由兩個部首組成:「言」和「馬」。
「言」是表示語言的意思,它在《使驿》中起到了輔助解釋的作用。
「馬」是表示馬的意思,它在《使驿》中起到了表示驿站的作用。
根據拆分可以得出,「使驿」共有8個筆畫。
《使驿》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周朝的制度。周朝時期,國家需要派遣使者與其他國家進行交流,為了确保使者傳遞信息的順利,國家在一定的路程間設立了驿站,稱之為「使驿」。
《使驿》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使驛」。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使驿》在古代的寫法為「使駅」。
1. 古代君主派遣使者到各國,必須經過多個使驿,才能成功完成任務。
2. 曆史記載中提到,那個時代的使驿相當繁忙,每天都有多批使者出發。
3. 這座城市曾經是一個重要的使驿站,但隨着現代交通工具的發展,其作用逐漸被替代。
1. 使者:派遣出去的代表。
2. 驿站:為使者提供休息和交通服務的地方。
1. 使節:專門派遣外交使者的職務。
2. 使喚:派遣他人去做事的命令。
暫無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