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起運成批按字號編組的貨物。一組稱一綱。《文獻通考·國用三》:“轉般之法,東南六路斛鬥,自 江 浙 起綱至於 淮甸 以及 真 、 揚 、 楚 、 泗 ,為倉七,以聚蓄軍儲。”
關于“起綱”一詞,目前漢語通用語境中并無明确、固定的釋義,可能屬于以下幾種情況:
組合詞或方言用法
“起”有“開始、發起”之意,“綱”指事物的核心或總則(如“綱領”“提綱”)。組合後可能表示“啟動綱領”或“制定綱要”,但此用法在現代漢語中并不常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特定領域術語
可能存在于某些專業領域,例如:
可能的誤寫或生造詞
需确認是否為“起鋼”(冶金術語)、“啟綱”(日文人名音譯)等相似詞的筆誤。
建議:若您遇到該詞的具體上下文(如文獻、對話場景等),可補充說明以便進一步分析。若為獨立詞彙且無特定背景,可能需結合領域知識或考證來源确認其含義。
“起綱”這個詞源于漢語,是一個動詞短語,常常用來形容開始時構思或計劃某項工作或項目時的第一步,也表示給事物或思想安排一個整體性的框架。
“起綱”的拆分部首為“走”和“纟”,其中,“走”為左邊的部首,表示走的意思,而“纟”為右邊的部首,表示纖維,代表紅繩。根據筆畫順序,可以把“起綱”的筆畫數分為六畫。
“起綱”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七年》這篇古文中,原文是“時言初舉事不怠,事則起綱,綱舉不撓,故能成之”。它起初是指在開始時,故事要有一個明确的規劃和架構,以确保順利完成。
繁體字“起綱”與簡體字“起綱”拼寫有所差異,漢字日常書寫中的變體,繁體字更接近于漢字演變前的印章文字。然而,兩者的意思和使用方式完全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例如,古代的“起綱”中的“綱”字在上方會出現斷頭的“丨”字,代表紡織品的纖維;而“起”字的右邊則是“走”字的早期形式。
1. 在進行規劃時,我們要先起綱,再定目标。
2. 她在開會之前總是習慣先起綱,然後做詳細的計劃。
起步、起點、綱領、綱要、綱舉、綱紀
規劃、框架、布局
混亂、無序、雜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