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時的意思、到時的詳細解釋
到時的解釋
(1).到達之時。 唐 白居易 《和韋庶子<遠訪赴宴未夜先歸>之作兼呈裴員外》詩:“到時常晚歸時早,笑樂三分校一分。”
(2).到那時候。 唐 于鹄 《送唐中丞入道》詩:“到時漫髮春泉裡,猶夢紅樓簫鼓聲。”
(3).到了預定時間。如:到時不候。
詞語分解
- 到的解釋 到 à 從别處來:到達。到站。到來。到場。到任。到職。到案。籤到。恰到好處。 往:到群衆中去。 周全,全顧得着:周到。面面俱到。 成功:得到。辦到。 姓。 筆畫數:; 部首:刂; 筆順編號:
- 時的解釋 時 (時) í 一切事物不斷發展變化所經曆的過程:時間。時不我與。 較長的時間:時代。古時。 泛指一段時間:時光。時令。時分。 現在的,當前的:當時。時下。時務。時宜。 常常:時常。學而時習之。 一年
專業解析
“到時”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常用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
表示時間點:指到達某個預定的、約定的或特定的時間點。
- 釋義: 指到了某個時候或某個規定的時間。
- 用法: 常用于表示未來某個時間點到來時會發生某事或需要做某事。
- 例句:
- “我們約好下午三點見面,到時我會在門口等你。”(表示約定的時間)
- “到時(開會時)我們再詳細讨論這個問題。”(表示特定的時間點)
- “現在先别急,到時(事情發生或需要處理時)自然有辦法。”(表示未來的某個時候)
-
表示同時性(方言或特定語境):指在同一時間;當時。
- 釋義: 指在事情發生的同一時刻。
- 用法: 這個用法相對較少見,更偏向于方言或特定語境,強調兩件事情在時間上的重合。
- 例句:
- “他進門到時,電話鈴正好響了。”(表示他進門和電話鈴響是同時發生的)
最常用且最核心的含義是第一種,即“到達某個(未來的)時間點”。
權威參考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該詞典是漢語規範化的權威工具書,對“到時”一詞有明确的收錄和解釋,其釋義代表了現代漢語的标準用法。您可以通過商務印書館的官方網站或其授權的線上詞典平台(如“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官網或“現代漢語詞典”APP)查詢具體條目。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撰《現代漢語詞典》的機構): 作為《現代漢語詞典》的編撰單位,其學術權威性确保了詞典釋義的準确性和規範性。相關信息可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官網或其發布的學術資料。
- 人民網 - 語言文字專欄: 人民網作為國家重點新聞網站,其語言文字專欄經常轉載或引用權威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或發布基于規範的語言文字知識文章,具有很高的公信力和參考價值。您可以在該專欄搜索相關詞彙。(請注意,具體欄目鍊接可能隨時間調整,但通過人民網主站搜索“語言文字”通常可以找到相關闆塊)
網絡擴展解釋
“到時”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ào shí”,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到達之時
指某個時間點或事件實際抵達的時刻。例如:“到時常晚歸時早”(唐·白居易詩句)。
- 到那時候
用于表示未來某個特定時間或情境。例如:“到時漫發春泉裡,猶夢紅樓箫鼓聲”(唐·于鹄詩句)。
- 到了預定時間
強調按照計劃或約定的時間執行。如口語中常說“到時不候”。
二、出處與引文
- 古代用法:唐代詩人白居易和于鹄的詩句中均使用了“到時”,既有時間到達的實指,也有對未來情境的隱喻。
- 現代用法:多用于口語和書面語,如“到時你就知道了”。
三、近義詞對比
與“屆時”的區别:
- 屆時:更正式,常見于書面通知或公告(如“屆時請準時出席”)。
- 到時:口語化更強,適用範圍更廣(如“咱們到時見”)。
四、使用建議
- 正式場景(如公告、文書):推薦使用“屆時”以顯莊重。
- 日常交流:可用“到時”,如“問題到時會解決”。
五、例句參考
- 書面語:“若逾期未處理,到時不候。”
- 口語:“别急,等到了時候自然有辦法。”
通過以上分析,可全面理解“到時”在不同語境下的含義和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班點保證扒皮悲欣便宜鄨令兵形常參官車座道口典牧剟裒廢話連篇公有詭舌古籀喉音黃龍痛飲谫劣夾生話家雁捷武鏡匳矜急金石之策酒市基阯考鑒刻溪樂利連山氏連月理處龍脊鸾旗論孟論戰邏逤檀南唐二主屏間孔雀峭勁全跏趺坐權移馬鹿忍土人物肖像潤文官入山符山壟聖私身量十離詩炭冰涕泗交流香蕉水香署線穗子憸忮撷芳懈倦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