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名。 宋 自 大中祥符 以後,将京城外劃分為若幹廂,特置廂官,歸京府統領,受理居民争鬥訴訟之事,凡情節較輕者,可以直接判決。 南宋 沿以為例,在 臨安 也設廂官。 宋 趙昇 《朝野類要·職任》:“廂官之名,取廊廡間分職佐治之義。”參閱《宋史·職官志六》、《文獻通考》卷六三。
廂官是宋代設置的官職,主要職責為管理都城基層行政與司法事務。以下是詳細解釋:
起源與設置背景
該官職始設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隨着都城人口增長,朝廷将京城劃分為若幹"廂"(行政區域),每廂設廂官一人,歸京府(如開封府、臨安府)直接管轄。
核心職能
主要負責處理轄區内居民糾紛訴訟,對情節較輕的民事、刑事案件有直接判決權。相當于兼具現代街道辦與基層法庭的職能,有效分擔了京府衙門的案件壓力。
曆史沿革
北宋初僅在外城設廂官,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後延續此制,并在《宋史·職官志》和《文獻通考》中有明确記載。其名稱源于"廊廡間分職佐治"之意,即通過細分區域加強治理。
行政特點
作為中央集權下的地方分治嘗試,廂官體系标志着中國古代城市管理從坊市制向廂坊制的轉變,為明清時期的保甲制提供了制度參考。
需注意,廂官與"廂吏"(輔助官吏)不同,屬于有正式品級的朝廷命官。此制度在《水浒傳》等文學作品中也有側面反映,多表現為處理市井糾紛的角色。
《廂官》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朝廷中的官員。在古代,廂官是指在朝官身邊擔任輔助工作的官員。
《廂官》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廠”和“宀”。它的總筆畫為10畫。
《廂官》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國。在古代,廂官是指陪侍在朝廷官員身邊的官員,幫助他們進行各種事務。
在繁體字中,《廂官》這個詞的寫法仍然是“廂官”,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按照古代的寫法,《廂官》這個詞可能會寫作“廂官”。
1. 他被任命為廂官,負責輔助朝廷官員的工作。
2. 廂官在朝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協助官員處理政務。
組詞:廂房、廂式、廂車。
近義詞:侍從、隨員、隨從。
反義詞:朝佐、朝班、宮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