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聲入心通的意思、聲入心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聲入心通的解釋

謂一聞聖人之言,即能領悟其微旨。 宋 張載 《正蒙·三十》:“六十盡人物之性,聲入心通。”《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 宋 朱熹 集注:“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聲入心通”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拼音為shēng rù xīn tōng,字面指“聲音進入内心并通達理解”,引申為一聽到聖人的言論,便能立即領悟其深意。該成語強調對高深道理的瞬間領悟能力,常用于形容學識深厚者的思維境界。


二、出處與背景

  1. 經典文獻
    最早見于宋代張載的《正蒙·三十》:“六十盡人物之性,聲入心通。”,意指人至六十歲時能通曉萬物本性,言語直達内心。
  2. 朱熹注解
    朱熹在《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的集注中進一步闡釋:“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強調這種領悟是無需刻意思考的至高境界。

三、語法與用法


四、延伸理解

該成語蘊含儒家“知行合一”的思想,既要求聽覺感知,又強調内心的通透,常用于學術或哲學語境中,體現對智慧的高度契合。

若需更多例句或文獻例證,可參考漢典、國學大師網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聲入心通》的意思

《聲入心通》是一個成語,意為聲音傳入心靈時互相交流、理解。形容交流時思想、感情互通無阻。

拆分部首和筆畫

《聲入心通》的拆分部首是“口”、“心”和“手”,拆分後的筆畫總計為13畫。

來源

《聲入心通》的來源比較模糊,無法确定具體的出處。在古代文獻中并沒有明确的記載,但是它在現代的應用非常廣泛。

繁體

《聲入心通》的繁體字為「聲入心通」。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但是對于《聲入心通》這個成語,沒有特定的古代寫法。

例句

他們之間的交流非常順暢,仿佛《聲入心通》一般。

組詞

聲音、心靈、通信、交流

近義詞

心領神會、溝通無礙、意氣相通、心貼心

反義詞

隔閡、不通、無法溝通、思想異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