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拾蜯的意思、拾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拾蜯的解釋

比喻兩方相争,第三者坐收其利。蜯,同“ 蚌 ”。 南朝 陳 徐陵 《為護軍長史王質移文》:“刺虎之勢,時期 卞生 ,拾蜯之機,彌驗 蘇子 。”參見“ 鷸蚌相持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拾蜯”為“拾蚌”的異體寫法,現規範用字為“拾蚌”,指撿拾河蚌的行為或勞作方式。該詞由動詞“拾”與名詞“蚌”組合而成,屬于動賓結構短語。具體釋義如下:

字詞構成

“拾”讀作shí,《說文解字》釋為“掇也”,即整理、撿取之意;“蚌”為雙殼類軟體動物,生活在淡水或淺海泥沙中,古稱“蜯”,《爾雅·釋魚》載“蜯,含漿”,後統一作“蚌”。組合後表示采集蚌類,多用于描述漁獵、農閑時的生産活動。

文化引申

該詞在文學作品中常暗含兩層意象:一為質樸的田園勞作,如《詩經·小雅》中“于以采藻?于彼行潦”的采集場景;二隱喻微小卻需耐心的事務,如清代《日下舊聞考》載“海濱人拾蚌取珠,粒粒皆辛苦”。

使用範例

現代漢語中多保留其本義,例如:“退潮後,漁民們帶着竹簍到灘塗上拾蚌。”需注意與“采蚌”“捕蚌”等近義詞區分,前者強調“撿取”,後者側重“捕撈”。

網絡擴展解釋

“拾蜯”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典故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陳代徐陵的《為護軍長史王質移文》:“刺虎之勢,時期卞生;拾蜯之機,彌驗蘇子。”

三、用法與辨析

  1. 語境: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現代口語中更常用“鹬蚌相争”等替代表達。
  2. 易混淆詞:
    • 拾渖(shí shěn):指“拾取汁水”,比喻不可能完成之事,出自《左傳》。
    • “拾”單獨使用:通常指撿拾、整理,如“拾人牙慧”。

四、總結

“拾蜯”通過自然現象隱喻人類争鬥中的第三者獲利,屬于古代漢語中的典故類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本獲取更詳細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白白白玉闆采繪殘悴長休飯嚵獠雕文織采诋诃丁田多邊形防邊房事繁思俸券匐候該深攻鈔關閘過接耗子紅紮懷黃胡花劍麻交臂曆指焦害截子金鵾車絶人孔隙拉仗累官斂毫連家店六洲曆學馬溜船芒穎冒濫面值納財齵差盆栽皮襖青禾嶔岩窮市囚録柔腸少習笙管樂思莼四實碎浪土泥托翰頑聾僞巧違制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