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威德的意思、威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威德的解釋

[power and benevolent rule] 指威勢和德政,刑罰和恩賞

詳細解釋

聲威與德行;刑罰與恩惠。《管子·兵法》:“定宗廟,遂男女,官四分,則可以定威德,制法儀,出號令。”《漢書·趙充國傳》:“吏士萬人,留屯以為武備,因田緻穀,威德并行。” 唐 劉禹錫 《梁國祠》詩:“ 梁國 三郎威德尊,女巫簫鼓走鄉村。”《明史·雲南土司傳二·麓川》:“ 思聰 以朝廷威德諭其部衆,叛者稍退。” 曹禺 等《膽劍篇》第四幕:“你威德通神明,連一群群飛鳥都為你耘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威德,漢語複合詞,由“威”與“德”構成,指權威與仁德并行的治國或處世準則。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1. 詞源與字義分解

    “威”本義為尊嚴、震懾力,《說文解字》釋為“畏也”,引申為權勢與威嚴;“德”甲骨文象形為“目視于途”,《廣雅》注為“得也”,指通過正直行為獲得他人信服。二字結合形成“以威立信,以德服人”的治理理念。

  2. 古籍經典用例

    《尚書·大禹谟》載“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體現威德并重的帝王之道。《史記·夏本紀》中禹“聲教訖于四海”,通過威嚴律法與德政教化并行實現疆域統一,此為威德思想的早期實踐。

  3. 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漢語大詞典》定義“威德”為“聲威與德行”,既包含制度性權威(如法律約束),也涵蓋道德感召力(如領導者人格魅力)。此概念廣泛應用于管理學領域,強調“法理權威”與“情感認同”的雙軌平衡。

網絡擴展解釋

“威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層面含義,以下從不同角度進行解釋:

1.基本釋義

指威勢與德政的結合,強調通過刑罰與恩賞并用的方式治理。這一含義在曆史文獻中常見,如《漢書》記載“威德并行”,指統治者既樹立權威又施行仁政。該詞也常用于描述政治平衡,即“以威懾制惡,以德行護善”。

2.佛學延伸

在佛教文化中,“威德”被賦予更深的哲學意義:

3.姓名寓意

作為名字時,“威”象征威嚴與魄力,“德”代表道德與仁愛,組合寓意“威嚴而仁厚”,常用于期許品行與能力兼備。

4.應用示例

總結

“威德”融合了權威與仁德的雙重特質,既可指政治手段,也可用于宗教、文化及人名領域。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佛學典故,可參考《辭海》或佛教經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段碑珓兒北極光北門之管本源鬓組菜苔稱襲吃太平飯沖漠無朕吹哨垂翼春困秋乏禫除當月當政大壤彫刓饤盤丢置分片負芒披葦高談虛論過庭子姑章好受懷眷黃鶴仙人僭忒蛟宮接竈九枝花倦容句式連波趔趄而行漫涎排筏疲餧诮諷氣尚桑蔭未移曬席閃忽詩傑霜夜司法廳松柏條制提月瞳孔同宗屠佐瀢瀢下飯遐賮香胰子險盭小歌笑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