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sh up one’s sleeves and bare one’s arms] 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表示振奮
于是韓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史記·蘇秦列傳》
攘臂高呼
(1).捋起衣袖,伸出胳膊。常形容激奮貌。《老子》:“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宋 葉適 《郭氏種德庵記》:“一夫攘臂,萬人裂其肘矣。”《二刻拍案驚奇》卷六:“妻子也奮然攘臂道:‘……我與你當官休去!’” 清 丘逢甲 《汕頭海關歌》:“瓜分之圖日見報,定有旁人思攘臂。”
(2).謂露出手臂上的镯钏之類飾物。 清 趙執信 《海鷗小譜·<少年遊>詞序》:“ 天津 密邇上都,水陸交會,俗頗奢靡,故聲色最焉。纏頭豐侈,攘臂紛紜,南北所經,無與同者。”
“攘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釋義
指捋起袖子、露出胳膊的動作,常用于形容情緒激動、振奮或激憤的狀态。例如《史記·蘇秦列傳》中提到“攘臂瞋目”,即通過動作展現人物内心的激烈情緒。
出處與經典用例
語境與情感色彩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描述中,帶有強烈的情感傾向,如《二刻拍案驚奇》中“妻子奮然攘臂”,既表現動作,又暗含抗争或決絕的心理狀态。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攘臂”多用于書面語或成語(如“攘臂高呼”),強調情緒外露的行為,但日常口語較少使用。
近義關聯
與“振臂”“奮袂”等詞義相近,均通過肢體動作表達内心激蕩,但“攘臂”更突出動作的力度和情緒的激烈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語辭海》或《千篇國學》等來源。
攘臂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高舉起手臂,表示激動或憤怒。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人們義憤填膺地面對不公正的事情時,舉起手臂表示抗議或反抗。
攘(ráng)字的部首是手,筆畫數為8。
臂(bì)字的部首是肉,筆畫數為7。
攘臂一詞最早出自《論語》中的一句話:“攘其臂而扔之。” 意思是“把臂膀拋開扔掉。” 這句話是描述孔子認為遠離道德的行為應該予以抛棄。
在繁體字中,“攘”和“臂”保留了和簡體字相同的寫法。
攘臂這個成語的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攘的古代寫法是“攮”, 臂的古代寫法是“脾”。換句話說,攘臂在古代寫作“攮脾”。
他因為公義之事,憤怒地攘臂高呼。
人們紛紛攘臂抗議,要求公平對待。
組詞有攘奪、攘外、攘除等。
近義詞:高舉手臂、舉臂、舉手等。
反義詞:放下手臂、縮臂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