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文類聚》卷二引 晉 皇甫谧 《帝王世紀》:“ 黃帝 時,天大霧三日,帝遊 洛川 之上,見大魚,殺三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始得圖書。”後因以“霧圖”為帝王聖者受命之瑞。 唐 蘇颋 《龍池樂章》:“ 軒後 霧圖今已得, 秦王 水劍昔常傳。”
“霧圖”一詞的含義可從字面、引申及典故三個層面解析,具體如下:
字面含義 由“霧”和“圖”組成,字面指被霧氣遮蔽的圖畫,形容事物模糊不清、難以辨認的狀态。
引申意義 現代語境中,常用來比喻情況、觀點或事物不明确,難以理解或判斷。例如描述複雜問題缺乏清晰結論時可用此詞。
曆史典故 源自晉代皇甫谧《帝王世紀》記載的黃帝傳說:大霧三日,黃帝在洛川遇大魚,祭祀後獲天降圖書,被視為帝王受命于天的祥瑞象征。唐代蘇颋詩句“軒後霧圖今已得”即引用此典。
使用場景
《霧圖》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被霧所覆蓋的景象或圖畫。
《霧圖》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左邊是雨部首(雨字旁),右邊是土部首(土字旁)。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霧圖》起源于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的象形字。它的最早出現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金文和篆文。
《霧圖》的繁體字為「霧圖」。
在古代,漢字《霧圖》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比如在《說文解字》中,它的寫法為「霧圖」,其中的「雨」字旁更加明顯,而且整體結構稍有區别。
1. 在青山綠水間,我拍攝了一幅蒼茫的《霧圖》。
2. 這幅《霧圖》展現了大自然神秘而美麗的一面。
1. 霧霾:指大氣中的懸浮顆粒物和有害氣體形成的可見或不可見的顆粒狀物質。
2. 霧霭:指雲氣低而厚,密布在地面上的景象。
3. 霧青:指初生的霧氣,藍灰色的顔色。
1. 霧氣:指大氣中懸浮的細小水滴或冰晶所形成的雲狀物。
2. 霧霭:指濃厚的霧氣,使人看不清遠處景物。
晴朗:指天空無雲,陽光明媚,視野開闊的天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