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常民的意思、常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常民的解釋

普通百姓。《戰國策·趙策二》:“常民溺於習俗,學者沉於所聞。” 漢 桓寬 《鹽鐵論·國疾》:“往者常民衣服溫暖而靡,器質樸牢而緻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常民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社會中的普通民衆、尋常百姓,強調其普遍性、常态化的社會屬性。以下從語義、用法及文化維度進行解析:


一、語義解析

  1. 基本釋義

    “常民”由“常”(恒常、普通)與“民”(民衆)複合而成,指代未擁有特殊身份或特權的廣大平民群體。區别于“貴族”“士大夫”等階層,凸顯社會構成的基礎性與普遍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卷),商務印書館,1993年,第1256頁。

  2. 詞義延伸

    • 社會學層面:指未被權力或資本異化的普通人群,承載傳統文化與生活智慧的主體。
    • 曆史語境:古代文獻中常與“庶民”互通,如《孟子·梁惠王上》載“庶民攻之,不日成之”,此處“庶民”即“常民”的同質概念。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第201頁。


二、用法特征

  1. 現代使用場景

    當代多用于學術讨論(如民俗學、社會學),強調對非精英群體的關注。例如:“常民文化”指代民間自發形成的習俗與生活方式。

    來源: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88頁。

  2. 近義辨析

    • 常民 vs 平民:前者側重“常态性”,後者強調“非官方身份”。
    • 常民 vs 大衆:後者隱含現代性集體概念,前者更具傳統鄉土特質。

      來源:李榮《漢語方言常用詞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3頁。


三、文化意涵

“常民”概念滲透儒家“民本”思想,如《尚書》言“民惟邦本”,其價值指向社會穩定的根基。在當代研究中,“常民視角”成為解構精英叙事的重要方法論,推動對草根智慧的再發現。

來源:餘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6頁。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卷)[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2. 王力. 古代漢語[M]. 北京:中華書局,1999.
  3. 費孝通. 鄉土中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4. 李榮. 漢語方言常用詞詞典[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5. 餘英時. 士與中國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網絡擴展解釋

“常民”是一個漢語詞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常民”指普通百姓或一般人,強調與特殊身份、地位人群的對比。


詳細解釋

  1. 字義構成

    • “常”:表示普通、平常,如“常人”“常識”;
    • “民”:指百姓、人民,如“國民”“民間”。
      組合後意為“普通民衆”,側重平凡與普遍性。
  2. 詞義演變
    原指普通百姓,後引申為一般人或無特殊背景的群體。


使用場景


詞源與例句


“常民”一詞體現了對普通人群體的描述,既可用于日常對話,也常見于學術或曆史語境。其核心含義始終圍繞“平凡”與“普遍性”展開。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柏烏标榜不可言宣阊風長喟毳錦抵面東林遁世離群發檗發瞽披聾防虞風濕絯蔽共己裹夾古文家哈敦和吟後葉華曠還本節人絕對值溘喪老老大大略誘連群鹵獲麻撒撒蒙園吏木刻能地弄空頭旁谘匹豎起利七屬秋俠取信于人三衙善不莎隨恕貸疏邈説化桃弓射鴨陶真田矢崴魁完竣頑澀微陽五城禦史司坊汙塗閑敞饷獻香獐子小世界邪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