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痧子的意思、痧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痧子的解釋

[measles] 麻疹的俗稱

詳細解釋

(1).痲疹的俗稱。參見“ 痲疹 ”。

(2).指霍亂、中暑等急性病。《兒女英雄傳》第三回:“﹝店主人﹞趕緊取了一個青銅錢,一把子麻稭,連刮帶打……説:‘不相幹兒了;可還靠不住,這痧子還怕回來。要得放心,得用針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痧子是漢語中對麻疹的俗稱,指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見于兒童。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典定義與醫學實質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痧子”定義為:“麻疹的俗稱。”其醫學實質為:由麻疹病毒引發的傳染性疾病,特征為發熱、咳嗽、流涕及全身性紅色斑丘疹。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學》指出,麻疹屬乙類傳染病,傳染性極強(來源:中華醫學會官網麻疹專題頁)。

二、症狀特征與病程

  1. 前驅期:持續3-5天,表現為高熱(可達40℃)、咳嗽、結膜炎及口腔黏膜斑(Koplik斑)。
  2. 出疹期:紅色斑丘疹自耳後、發際蔓延至全身,疹間皮膚正常,伴隨高熱持續。
  3. 恢複期:皮疹按出疹順序消退,遺留褐色色素沉着及糠麸樣脫屑。

三、詞源與文化背景

“痧”字本義指中醫“痧症”,泛指暑熱邪氣導緻的疹狀病症。明清文獻中,“痧子”逐漸專指麻疹,如清代《醫宗金鑒》描述:“麻疹俗名痧子,由時毒襲肺而成。”此稱呼沿用至今,反映民間對疾病直觀症狀的概括(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痧子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醫學和語境分析:

一、西醫角度(主要含義)

  1. 麻疹的俗稱
    痧子指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發于1-5歲兒童。症狀包括發熱、咳嗽、結膜充血、口腔黏膜斑,以及全身紅色斑丘疹(疹點從耳後、頭部逐漸擴散至全身)。

  2. 傳染性與預防
    通過飛沫傳播,嬰兒可通過母體抗體獲得免疫力(6個月内不易感染),但未接種疫苗的易感人群需注意防護。

二、中醫角度

  1. 廣義痧症
    中醫将痧子歸類為“痧症”,涵蓋多種急性病症,如中暑、霍亂(古稱“絞腸痧”)等,表現為發熱、嘔吐、皮膚紅疹或瘀斑。

  2. 刮痧相關
    刮痧後體表出現的紅色瘀點也稱“痧”,反映體内病理狀态,不同顔色和形狀的痧可能對應不同健康問題。

三、引申含義

在俗語中,“痧子”可比喻人或事物狀态糟糕,如“他最近像得了痧子似的”。


提示:若出現發熱、皮疹等症狀,需及時就醫以區分麻疹、風疹或其他疾病。對于兒童,建議按計劃接種麻疹疫苗。

别人正在浏覽...

白苎詞抱關擊柝缽帒彩牋朝珠差則辭阻戴角倒大來調行東君度量反光燈分針該洽寒煙皓齒朱脣拫隔合宴畫架黃蕤花鳥昏世京片子久歸道山磕碰兒闚閃哭庭狼牙拍樂道冷森森廉辨笠冠簑袂旅貌綿衣鳴啭米賊鬡須女眷破家酦醅鋪卧錢引七覺分清聳青烏術如弟辱沒殺千刀矢詞識見松漿沓沓土刑外寬内深枉絕翔集相爺消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