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修行的七種内容,屬于“三十七道品”中的一類。即擇法覺分(以智慧判别真僞),精進覺分(努力修持),喜覺分(行善而生喜悅),輕安覺分(斷除沉重煩惱而身心安適),念覺分(憶念佛法而不忘失),定覺分(心注一境而不散亂),捨覺分(捨棄一切分别而住于平等)。《雜阿含經》卷十一:“佛告 縈髮目犍連 ,有七覺分,修習多修習,明解脫福利滿足。” 唐 王維 《大唐大安國寺故大德淨覺師碑銘序》:“二空法外,何處進求;七覺分中,誰當決釋。”
七覺分是佛教術語,屬于“三十七道品”中的七科之一,指修行者達到覺悟時所需的七種實踐方法。以下是具體解釋:
擇法覺分
以智慧判别佛法真僞,選擇正确的修行方向。
精進覺分
努力修持,不懈怠地實踐佛法。
喜覺分
因行善或領悟佛法而生歡喜心,增強修行動力。
輕安覺分
通過斷除煩惱,身心達到安定舒適的狀态。
念覺分
專注憶念佛法,保持正念不忘失。
定覺分
心注一境而不散亂,達到禅定狀态。
舍覺分
舍棄執着與分别心,保持平等心。
整體作用:七覺分幫助修行者平衡定力與慧力,調和身心以破除無明,最終導向覺悟(提到其别稱包括“七菩提分”“七覺支”等)。此概念在《涅槃經》等經典中亦有記載,強調菩薩修行的核心方法。
《七覺分》是佛教經典《大正新修大藏經》中的一部分,是佛陀在教授《中阿含經》時提出的一種修行方法。它是指通過覺悟生活中的七個領域(覺分)來培養内在的智慧和覺知,從而達到解脫和覺醒的目的。
根據《康熙字典》,《七覺分》的拆分部首是“㫃”(左右相對的手)和“月”(肉)。
根據部首字典,漢字“月”有四畫,“㫃”部分無法詳細确定筆畫數,因為這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字形。
《七覺分》一詞最初出現在佛教經典《中阿含經》中,是佛陀普遍應用于教義講解的一種修行方法。它通過覺知和覺悟七個領域(分),包括身體、感受、心意、世間果報、觀法、觀心及觀可依止等,幫助人們認識到心靈的真實狀況,從而實現解脫和覺醒。
根據《康熙字典》,《七覺分》的繁體字為「七覺分」。
根據《康熙字典》和古漢字書法的研究,古時候漢字“七”、“覺”、“分”的字形與現代略有差異。字形的演變主要體現為筆畫的改變和結構的變化,但整體上仍然保持了較為相似的特征。
1. 修行者需要通過覺悟七覺分來解脫生死輪回。
2. 七覺分是實現内心覺醒的重要路徑,需要耐心和毅力。
1. 七領地 - 指七覺分所覆蓋的領域
2. 覺知 - 指通過七覺分修行獲得的覺悟和覺知能力
3. 分析 - 指通過對七覺分進行分解和理解來達到洞察事物真相的過程
1. 七覺支 - 指類似于七覺分的修行方法,用于培養覺知和覺悟
2. 七樣覺 - 指通過七個樣式或方法來實現覺醒和解脫
1. 無覺分 - 指無覺知和覺悟的狀态
2. 無分析 - 指無法對事物進行深入理解和洞察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