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ke delight in talking about sth.; be only too glad to talk about sth.] 喜歡談論
他總津津樂道地談論這件事
(1).樂于稱道;喜歡談論。《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則未知其為是與?其諸君子樂道 堯 舜 之道與?” 唐 韓愈 《送楊支使序》:“夫樂道人之善,以勤其歸者,乃吾之心也。” 洪深 《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第二章九:“﹝舊寫實主義﹞偏重于人生黑暗面的描寫,而對于特殊情形的丑惡,尤為樂道。”
(2).喜好聖賢之道。《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子貢 問曰:‘富而無驕,貧而無諂,何如?’ 孔子 曰:‘可也;不如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宋 韓維 《送孔先生還山》詩:“先生樂道者,於世淡無欲。”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三節:“你順從天子的時候,便可以有壽,有富,有康甯,有樂道的餘暇。”
(3).喜歡修道。《宋史·隱逸傳上·種放》:“獨 放 與母俱隱 終南 豹林谷 之 東明峯 ,結草為廬,僅庇風雨……母亦樂道,薄滋味,善辟穀。”《四遊記·靈耀大鬧瓊花會》:“卻説 華光 殺退 鄧化 ,走下中界,望見前面有一名山,原來是 朝真山 洪玉寺 ,寺内乃是 火炎王光佛 ,在那裡修行樂道。”
“樂道”是現代漢語中具有文化積澱的複合詞,《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釋義為“樂于談論或講述”,強調對某事物抱有積極談論的意願。該詞由動詞性語素“樂”(意為“樂于、喜好”)和名詞性語素“道”(本義為“道路”,引申為“言說”)構成偏正結構,常見于“津津樂道”等四字格中,表示對值得稱道的事物保持着濃厚的談論興趣,如“這場經典賽事至今仍為球迷津津樂道”(《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用例)。
從語義演變來看,“樂道”最早可追溯至《史記·管晏列傳》“贊其卑陋樂道”的用法,此處“道”特指道德修養(《古代漢語詞典》修訂版)。現代漢語中詞義泛化為對各類事物的積極談論态度,但仍保留着“對有價值事物的認可與傳播”這一核心語義特征。《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三版特别标注其書面語屬性,多用于正式語境中表達贊賞态度。
近義表達包含“稱道”“傳頌”等詞,反義則有“諱言”“避談”等表述。在實際使用中常與“津津”“恬然”等副詞構成固定搭配,如《人民日報》2024年5月評論文章所述:“鄉村振興成果成為百姓茶餘飯後樂道的話題。”該用法準确體現了詞語在現代語境中的傳播價值取向。
“樂道”一詞的釋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樂于談論
指對某事物有濃厚興趣并喜歡談論,常與“津津”連用為“津津樂道”。例如:“他總對旅行中的見聞津津樂道”。
崇尚聖賢之道
源自儒家思想,表示以遵循道德、聖賢之道為樂。如《史記》中“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即強調安于清貧卻堅守道義。
藝術與修身層面
指藝術家或修道者追求精神升華的心态,如“樂道是藝術真誠從于心的前提”,或隱士“結草為廬,樂道修身”的記載。
現代擴展意義
當代語境中,可指通過内心修養與社會和諧追求幸福,強調精神滿足而非物質享受。
“樂道”既包含具體行為(熱衷談論),也蘊含抽象精神追求(守道、修身)。其内涵隨時代演變,但核心始終圍繞對道德、藝術或内心境界的積極态度。
背子骠袅憋氣并闾賓雁碧紗櫥不孤步屣材劇志大殘軀程式大有為敦行風壇公子王孫孤标獨步還即漢隸煌扈渾純櫼栌甲殻動物給回金落索金罂君上空峽款待寬鄉羅居茅堂麪糊桶闵念木铎南辮泥窩遷倅汽劃子啓邑曲殺趨士人名詩商官韶曼識透熟道庶萌屬名四脯着地唐蕃會盟碑談天說地偉才滃滃沃洗吳太伯詳味像運獻玉小絃釁端